当前位置:首页  >  储运工程  >  朱大鸣:中国石油业应体制改革 抢夺国际定价权
储运工程

朱大鸣:中国石油业应体制改革 抢夺国际定价权

2009/9/8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证券日报2009年9月4日]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加速期,对于石油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但目前中国依然难以对国际原油定价有明显的影响力。
  我们知道,只以风云变幻的国际油价作为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的依据,显然不能真正平抑市场波动。更被动的是,国际油价能够左右全世界经济的动向,也能影响我国的经济及政策。从目前来看,油价震荡上行是一个趋势,2009年底前可能会达到甚至超过80美元的高位。如果我们依然按着这种趋势涨价的话,可能会对我国的资源性通胀带来更为沉重的压力,也增加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
  要想改变这种困境,通常的途径有三条:第一是在油价处于低位的时候,囤积原油,以平抑市场价格,现在看来恐怕是错过良机了。第二是争夺原油定价权,大力开发寻找石油资源,以解决国内油价过快上涨导致经济冷热同体的难题。但争夺国际石油通道和油源容易引起摩擦,国内石油开发则非一朝一夕可成,这条路是比较漫长的。第三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寻找清洁能源,改进动力耗能方式。这条道路虽然有着很好的前景,但短期内很难有明显的成效。
  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还有一条可行的道路,那就是进行体制改革。因为石油行业的价值链冗长,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我国的油价成本。通过改革可以引入竞争,增加市场的透明度,消除各种隐性成本。然而,尽管人们都对石化双雄独霸市场的现实颇有微词,但民营企业在短期内确实难以形成足够的竞争力,中海油获得成品油批发权也难以对市场结构产生根本的改变,中国石油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是双寡头垄断的结构。既然如此,有关部门就应该对这两大巨头给予合理的监管,以符合市场与民众的承受能力。事实上,仅仅靠国家发改委去管油价是不够的,必须从多个方面齐抓共治。
  从长远看,我国还应该积极争取国际原油的定价权,只是这条道路注定是艰难的。因为各国都把石油视为国家的战略物资,近期中国的领海权利屡遭挑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与争夺原油资源密切相关的。更重要的是,我国储备了大量美元,美元和石油关系密切,国际油价的频繁变动会对我国的外汇储备安全产生影响。因此,我国要在避免重大摩擦的基础上,积极争夺国际原油的定价权,规避汇率变动风险,减少外汇资产损失。同时,我们还要警惕国际炒家抓住国内体制性的漏洞,恶意抬高油价,把我国变成高油价的替罪羊,导致我们损失惨重。
  中国要想真正规避这样的结果,最终还是要打破国内垄断,鼓励民企进入这一领域。从某种意义上,民企进入市场,就像释放了一条条鲶鱼,可以激发国企们的斗志,增强它们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提高国际竞争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