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储运工程  >  夏义善:中俄能源合作立足长远、全面发展
储运工程

夏义善:中俄能源合作立足长远、全面发展

2009/7/24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中国网2009年7月22日] 今年是中俄建交60周年,中俄两国共同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这也体现在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上。近日,中国网就此问题采访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夏义善,请他介绍了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历史、现状,以及前景。
  走过四个阶段,终获实质性突破
  据夏义善介绍,中俄两国在能源方面的接触、探讨、谈判至今已有10多年。从苏联解体到2000年以前,大致可以算作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由于俄罗斯经济下滑,急需资金来恢复经济,她希望修建到中国的石油管线,以便向中国出口能源,换取资金。因此,对于能源合作表现得比较积极。而当时中国对能源需求量不大,且国际油价较低,中国更倾向于在国际市场上买油。所以双方的合作没有实质的进展。
  2000年以后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时,中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与日俱增。面对大幅走高的国际油价,中国方面调整了对俄能源的政策,变得比较积极。而此时,高油价给俄罗斯带来了大量资金,俄罗斯经济也有所好转,俄对中方的热情表现得比较冷谈。
  2004年到2008年以前是中俄能源合作的第三个阶段。普京当选总统后,十分重视和中国的能源合作,他提出了包括修建石油运输管线、东西两条天然气运输管线在内的多个设想。在两国元首的推动下,两国达成了共识,提出了石油合作的规划。但落实过程中困难重重。
  2008年中俄能源合作进入了新阶段,梅德韦杰夫总统访华期间和胡锦涛主席达成协议,加速两国能源合作的步伐。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油价的暴跌使俄罗斯经济受到很大影响,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俄能源的合作。2008年10月两国达成协议,修建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该项目建成后,俄方将在20年内通过该管道向中方每年供油1500万吨。同时,中国向俄罗斯提供250亿美元的贷款。这是两国第一次在能源领域取得突破性的合作成果。目前管道在加速施工,预计2009年底既可建成。2009年6月,中俄能源合作又有了第二个实质性的突破。胡锦涛主席访俄期间,和梅德韦杰夫总统签署了两国关于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目前,两国关于天然气管线线路和输送量等问题还没有完全确定,期待今年10月能有所进展。
  夏义善还指出,中俄能源合作不仅仅局限于石油、天然气领域,在核能、新能源技术开发、电力、煤炭进口方面都有合作。   内因外因共促两国能源合作   夏义善认为,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得以突破,原因很多,其中最基本的原因是两国在能源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俄罗斯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能源产业是其支柱产业。有资源还要有市场。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出口的最大市场之一。   其次,两国民意基础很好。从俄罗斯的民意测验中可以看出,中国被认为是对俄罗斯最友好的国家。   第三,两国政府高度重视,普京和梅德韦杰夫都把中国作为东方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把能源合作放在中俄合作的优先方向。为推动能源合作,两国决定成立了副总理级的工作小组。目前由俄副总理谢钦,中国的副总理王岐山牵头。工作组举行了多次会晤,工作卓有成效。   第四,世界金融危机在客观上加快了中俄能源合作。面对金融危机,两国都认识到只有合作,才能维护本国的能源安全。此外,欧洲正逐步转移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寻求新的来源。俄罗斯对欧洲能源出口的减少使她将目光投向了东方。此时,中国作为东方最大的能源市场,很好地把握了时机。   三原则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   夏义善指出,今年6月两国确立了今后能源合作的三项原则。第一是全面长远的合作原则,全面是指包括石油、天然气,核能、电力、煤炭、新能源、金融在内的能源领域全方位合作,以及能源的勘探开发,深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深度合作。长远是指要立足长远,向前看,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第二是市场的原则,既按照国际市场通行的做法来推动两国的能源合作。第三是互利共赢,彼此照顾对方的关切的原则。   有了国家领导人的意志和决心,有了原则和机制,两国的能源合作步入了比较好的发展轨道。夏义善认为,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上,前景都很看好。但也应看到,10多年来,常有两国元首达成共识,可落实起来困难重重的情况。各个执行部门和企业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各持己见,影响到合作的进程。所以,也应预见到合作中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