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 2008年5月5日】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风霜雨雪、森林沼泽可以作证:这里注定要在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CPP建设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从2007年的阴雨连绵,到2008年的冰雪">
当前位置:首页  >  储运工程  >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人赴俄罗斯施工纪实(组图)
储运工程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人赴俄罗斯施工纪实(组图)

2008/5/6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工人日报 2008年5月5日】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风霜雨雪、森林沼泽可以作证:这里注定要在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CPP建设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从2007年的阴雨连绵,到2008年的冰雪消融,中国石油1100多名管道工人赴俄罗斯参加原油管道建设,目前工程已近尾声。
  他们在这里填补了CPP和中国管道建设史上的诸多空白——第一次在素有“管道大国”之称的俄罗斯承担管道工程项目;第一次在北纬58度以上的高寒地区组织施工;铺设了迄今为止最大直径(1220mm)的原油管道。同时,他们面对的地质条件之复杂、社会依托之缺乏、气候环境之恶劣都是前所未有的,他们所遭遇的清关滞后、签证受限、沟通困难等种种难题同样前所未有。
  就是在填补这些空白的过程中,他们展示了“走向世界”的中国工人顾全大局的胸怀,忍辱负重的毅力,不屈不挠的气概,勇于创新的智慧和甘于奉献的境界。
  初春时节,记者来到CPP俄罗斯项目所在地——俄联邦萨哈共和国的涅留恩格里,从积雪封窗的项目营地到雪花纷飞的施工现场,切身感受了中国石油管道工人在异国他乡的风采。
     大尼姆内尔段2236施工点2008年1月8日22时50分的温度-64℃。
  车辆陷在冰河中,必须有人下车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推车或挂救援的钢丝绳。   始料未及的开工困局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原油管道,西起泰舍特东至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全长4000多公里。一期工程2620公里,CPP承担其中150公里管线建设任务。
  上世纪80年代起,从北非到中东,从南亚到中亚,CPP承建了十几个国家的工程,在国际市场上的脚步越走越远,越走越广阔。能够进入俄罗斯这一管道施工技术国际领先的国家,是CPP多年的夙愿。签约后,他们迅速调集精兵强将,组织精良设备,于2007年5月下旬北上俄罗斯。
  然而,迎接他们的却是预想不到的困局:设备调迁及清关运输严重滞后,许多备品备件甚至丢失;工作签证办理缓慢,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当地社会依托条件有限,资源匮乏,工程所需无法及时补充;通信落后,施工生产指挥极为不便……
  “合同约定工程6月开工,10月25日完成,但是,直到9月中旬,很多必须的物资、设备过境清关还没完毕;合同规定应有1750份工作签证,却只收到1200份工作签邀请函。”CPP俄罗斯项目部党工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杨成生介绍。
  常言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但CPP大队人马已到,建营地的板房、设备和生活用品却还滞留在海关。加之当地人烟稀少(人口密度只有0.3人/平方公里),上千人的施工队伍日常消费都成了问题。
  “商品数量很少,几乎走遍附近所有的商店,也买不全我们需要的用品。从国内用集装箱运,通关就很麻烦,入境后还有1200多公里。但大家克服困难,力保开工。”项目副经理陈力说。
  人手缺、设备少,怎么办?让设备连轴转,人人当“多面手”!
  为了抢进度,工人们不分工种,只要能干会干,就干完一项工作拣起另一项;在工地劳动一天,回来接着建营地,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靠人在时间和体力上的更多付出来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就是用这种最“笨”的办法,应对了始料未及的困局。
  故事一:开工之初,施工人员连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保证吃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在原始森林中露营,或借住附近村子废弃的旧房子。没有铺盖,睡觉在地上铺块塑料布,两个人合用一床被;没有调料,每天吃盐水煮菜或啃面包喝开水;没有交通用车,步行上下班一天来回近10公里。三公司项目党总支副书记丁宁记述当时的生活写道,“以前只知道俄罗斯迎接尊贵客人的礼仪是面包蘸盐,以为多么好吃。现在整天啃酸面包,才知道根本不合咱的口味。”入冬之前住进了营地,“吃上自己做的饭才有了"家"的感觉!”
  故事二:建好营地开始搬迁设备时,由于特运公司车辆还没有到来,任务就落在了平板车司机郑海友他们身上。他和副驾驶刘新锋不间断地往返于货场与工地之间,路程虽说只有200多公里,但路况很差,即使跑空车,一个往返也要10多个小时,何况还要拉着沉重的设备。他们一干就是22天,累了就替换着在车上打个盹,竟没有在床上睡过一夜。而这22天换来的是,提前完成了设备搬迁工作,确保了项目顺利开工。
  故事三:冬天遇到冰雪,运输车辆途中“搁浅”是常事。杨占军、杨占库兄弟俩同是司机,一次车困途中整整三昼夜。他们一个坚守,一个开着车头去附近村镇买食品,兄弟俩自己清雪,硬是用斧头凿开冻土垫路,最后终于自救。司机孔德斌比较“幸运”,车陷雪坑还能联系救援。但营地一时没有车辆,就让他放下车,人先回来。他说,车上都是国内调运来的施工设备配件,很贵重,万一丢了怎么办!他让营地送来一些给养,自己坚持守在车上,直到第四天救援车辆到来。
  故事四:前方物资匮乏,领导要求过境人员尽量多带些东西,大到设备配件,小到锅碗瓢盆、乃至烹饪调料。修理工夏咸才一个人就带了70公斤焊丝。海关对私人物品限重,他丢下自己的日用品也要把焊丝带上。许多干部职工都像夏师傅一样,为了多带一些工程需要的物资,尽量减少自己的用品。连我们去采访,过境时也“帮忙”带上了药品。超乎想象的施工条件
  萨哈共和国面积达31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95万,大部分地区是原始森林。原生态环境固然优美,但这种“优美”却是管道施工的“陷阱”,掩盖着恶劣的施工条件———150公里作业带绝大部分地处原始森林或沼泽地带,地下有石方、泥淖、永冻土层,沿途穿越大型河流3条,中小型河流、季节性河流32处……
  “地质条件太复杂了。上下、前后相差一米,地下情况就不一样,有的山顶上竟会有沼泽地。气候情况太恶劣了。夏季高温达到30多摄氏度,但波动很大,冷空气袭来,气温会突然降到2~3摄氏度,甚至会飘起雪花;冬季严寒最冷时竟达到零下64摄氏度,零下40~50摄氏度很平常。”CPP建设公司总经理张志宏说。
  与恶劣的自然条件相伴的是许多意想不到的“人为”难题:投标时图纸标记沼泽地段15.3公里,冰雪融化后才发现实际竟有60多公里;工人到了工地才知道俄罗斯设计规范与技术标准自成体系,因此不得不调整工艺,改变要求,现场培训。
  盛夏野外是蚊虫的世界,体大量多。施工刚刚展开又遇阴雨连绵,车辆无法在泥泞中行走。面对紧张的合同期限,为了让设备进入工地,职工们人拉肩扛伐木垫路,现场人员戴着养蜂人的面罩防蚊,坚持野外作业。
  “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为了工程进度,为了中国石油和CPP的荣誉,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也要跨越!”CPP国际事业部总经理陈湘球说。
  大尼段项目副经理王庆说:“起初,俄罗斯同行总以老大自居,觉得我们不如他们。大家心很齐,就是要干出个样子证明给他们看,让他们改变对中国工人的看法,给中国工人争口气!”
  故事一:测量放线员作业在工程起始阶段,没有路也没有车,只能自己扛着仪器设备,带着饼干和水,在原始森林、河流沼泽中跋涉。可以说,他们用脚步丈量了整个工程。测量放线员宋海滨说:“去时走多远回来再走多远。路一天比一天走得长,越往森林深处走越害怕,总担心遇到野兽。”夏天虽然戴上了防蚊帽,但蚊虫却可以叮透工作服。测量放线员张扬说,他曾经一天被叮咬了100多个包。
  故事二:去年8月3日,已经连续下了3天暴雨,工地泥泞不堪。下午,俄方业主乘直升飞机来到工地,既不看施工环境多么恶劣,也不说他们材料供应不及时,反而认为施工进度太慢。一位高管指着当天爆破的管沟,用挑战的口吻说:“你们明天必须把这380米管沟挖完!”工人憋了一口气,回答说:“你明天来看吧!”大家下班吃过饭稍事休息,凌晨1点多就起来上了工地。第二天下午俄方再来时,看到已经完成的管沟,不得不叹服“中国工人真能干!”
  故事三:崔晓明是自动焊机组技术员,他和同事先到莫斯科培训M300自动焊,并通过了俄方认证。到工地后,俄方又要求用P200自动焊工艺。于是,学过的技术放弃,现场紧急培训。他们把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操作,仅一个多星期,机组38名焊工全部考试合格,通过俄方认证。在CPP150公里施工段上,仅焊接工艺评定就做了50多项,紧急培训各类型焊工430多人,培训项目达680多项,满足了施工需求。
  故事四:CPP副总工程师、俄罗斯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