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储运工程 > 来自中国石油第一个LNG项目一线的报道
储运工程
来自中国石油第一个LNG项目一线的报道
2008/3/19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石油商报2008年3月14日]黄海之滨,在3万年前的古长江口深水航道旁,一座面积0.3平方公里的人工岛浑然天成。这就是位于江苏如东洋口港航道南侧的中国石油江苏LNG人工岛接收站。
作为中国第一个在远离海岸的辐射沙洲上建设的接收站工程,江苏LNG顺利完成了无遮掩外海人工岛施工,刷新了世界同类型人工岛只有49%成功率的纪录,在黄海湾建设人工岛LNG接收站的梦想终于实现。
挑战极限:创造多个“第一”
“江有底,岸有限。”这曾经是对如东县港口建设的真实写照,不少希望靠大港、兴大业的大企业,只能望江却步,翘首以盼长江口深水海港的出现。
2007年1月19日,由江苏LNG项目部负责建设的人工岛陆域吹填钢板桩沉桩施工开始,经过10个月的紧张施工,11月15日陆域形成,完全具备了接收站工程施工条件。
陆域吹填的成功,不仅是如东人民的呼唤,在他们看来,也是南通乃至江苏经济发展的期盼,还是长三角地区江海联动加快发展的关键一着棋。
据统计,建成的人工岛抛石和大型充装袋、吹填的土方共计有1050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南通到南京(283公里)造了一条1米高、37米宽的公路。
施工期间,抛石高峰期的月抛石量达到了60万立方米,创同类工程的国内第一;日打桩量186根,实现了国内水运工程建设史上类似工程的又一个全国第一。
管理决策:是道“复合优化题”
在人工岛建设中,江苏LNG科学组织施工方案,合理优化施工工艺,努力克服特殊环境对进度的影响。在护底软体排铺设施工中,由于涨落潮时水流流速大,排体稳定成了施工中遇到的难题。新铺设的排体被高速的水流卷起,造成了多次的返工,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在与设计单位及专家多次研究讨论后,果断决定修改排体的压重方式,将光板排修改为沙肋排,并增加了压载措施,解决了排体稳定性问题,确保了后续抛石工序的顺利开展。在钢板桩施工中,设计采用常规工艺赶潮施工,每天可作业时间仅有4个小时,作业最大工程量不过30根桩。项目部科学改进施工工艺,采取“水上、陆上作业相结合,高潮、低潮、平潮平行作业”的施工工艺,日打桩量增至186根,实现了国内水运工程建设史上类似工程的第一。
在安全管理方面,项目部周密组织,强化海上施工安全管理,做到科学防台风、抗台风。管理人员还通过网络、短信等形式每天24小时动态了解天气情况,实时跟踪台风的动向,安全及时地组织现场人员撤离和采取抗台措施。
堤心石的抛理是施工期人工岛可以抵御台风的安全防护的关键,是人工岛安全度过台风期的首要保障。项目部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海上靠船桩网兜吊抛石工艺与方泊转运石料陆上推进相结合的工艺,大大加快了抛石进度,抛石高峰期的月抛石量达到了60万立方米,创同类工程的又一个国内第一。同时,取得了“无海难事故,无人员伤亡,无重大财产损失”的安全佳绩。
人工岛建设期的质量是成功的关键,关系到运营期间的人工岛的安全与稳定。施工中,项目部严把材料和施工质量关,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坚决杜绝了各类隐患。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施工措施,在2007年台风明显多于往年的情况下,人工岛建设成功渡过了施工危险期,工期有效地控制在计划进度之内。
施工条件:水、电、路、讯全就绪
目前,人工岛岛上凿井取水成功,水井日出水量不低于1000立方米,水质化验均满足饮用水指标及生产用水各项理化指标。岛上已建成两座崭新的电脑控制混凝土搅拌站,搅拌能力为每小时150立方米,随时可为LNG接收站提供高质量的商品混凝土。
中国石油和洋口港公司合建的6公里临时施工栈桥,与人工岛南侧施工承包商建设的临时施工栈桥和码头已构成陆地连接人工岛的水上通道,具备施工期人员、物资上岛的条件。跨海大桥2008年8月可实现临时通车,届时,接收站的建设将变成完全意义上的陆上施工。
在数字信息化建设方面,岛上信号塔无障碍覆盖半径为40千米,手机通讯已经实现。据项目部有关人员介绍,在人工岛接收站开工时,当地政府将在人工岛建立微波通讯,完全协作项目部实现数字信号的传输,实现站场施工的实时监控,为项目部搭建前方与后方视频会议,形成良好的沟通平台。通过江苏LNG的不懈努力,高质量的“水、电、路、讯”施工条件全面就绪,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