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储运工程  >  东部之困的发展追问
储运工程

东部之困的发展追问

2024/10/22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化报 2024-10-21]
  打开中国地图,北起“雄鸡”鸡冠,南至琼州诸岛,其间海岸线蜿蜒狭长,共同勾勒出我国东部与东北地区的轮廓。
  这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高地,也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对于石油工业而言,经济发展的高地往往是勘探开发的“洼地”。在我国石油工业建设初期,许多著名的“石油城”是先有油,后有城,例如大庆市、松原市、盘锦市。而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对于原本就作业面积不大、矿区分布分散的东部油田而言,留给油气开发的空间更显捉襟见肘。
  这种例子在东部油田屡见不鲜。大港油田探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带核心区,各类生态环境保护区多、城市建设更新快,油田有利作业面积仅占矿权面积的1/3左右。吉林油田主要开发生产区地处“三江两湖一河”,部分油井、管线难以避免穿行于环境敏感区。吉林油田宁可舍油舍气也不舍绿水青山,已先后在查干湖保护区封井退出74口,在莫莫格保护区封井退出436口。
  与此同时,于东部油田而言,想要在寸土寸金、无比熟悉的地下,再通过大规模勘探发现一块完整如初的整装油气藏,更多是面临着“无米下锅”的窘境。
  一方面发展空间受限,一方面也不可避免经受着“高龄“开发之困。
  大庆油田的问世,滋养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孱弱的重工业基础。而随着开发年限的增长,地面设施老化、套损套变、地下油气水关系复杂等问题愈发突出,油田综合含水率甚至超过95%。
  “大庆油田到底还能开发多久?”功勋卓著的背后,是人们对这座老油田的担忧。
  这并不是大庆油田一家所面临的困境,而是所有东部老油田都在经历的“阵痛”。如今,要想继续保持油气产量箭头向上,难度早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再深入看不见的地层,复杂的地质条件则让老油田持续成长的空间进一步压缩。
  在传统认知中,东部油田的地质条件长期以来都是“优等生”,实则不然。仅从辽河油田来看,其主要探区位于的渤海湾北缘狭长裂谷就是典型的复式油气区,从太古界到新生界就有接近20套层系,犹如“地质大观园”。毗邻的冀东油田、大港油田,主要探区一方面构造破碎,小断块占比高;另一方面圈闭规模小,常规可动用储量逐渐“独木难支”。
  东部油田面临的严峻勘探开发形势与不断增长的稳产上产压力间的矛盾,日渐加深。
  欲事立,须是心立。东部油田要突破困境,首先要破除不合时宜的传统认知——东部油田的产量是否已经到顶?还有没有持续稳定或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看采收率——大部分东部油田采收率实则还未达到股份公司的平均水平,提升潜力依然巨大。即使提高采收率技术一骑绝尘的大庆油田,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仍有超一半的资源深埋地下。
  看综合递减率——大部分东部油田综合递减水平反而低于股份公司平均水平,并且仍有持续延缓下降的潜力。
  看勘探对象——长期以来,东部各油田基本在深耕常规资源,深层、非常规、滩海、天然气等领域的勘探仍可期待。
  转变观念天地宽,松辽盆地仍有更大作为,渤海湾盆地未来依旧可期。
  加速上扬的增产秘籍
  作为我国重要的原油生产基地,东部油田的发展关乎国内原油产量2亿吨稳产的红线。量上要稳,质上更要提升。
  ——如何让产量稳得住?
  长期以来,老油田是中国石油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承担着中国石油2/3的原油产量。而东部地区大部分油田,是“久经沙场”的老油田,其中还分布着不少“伤痕累累”的“功勋井”。
  自2022年起,中国石油在8家油田公司选择10个代表不同油藏类型的示范区启动“压舱石”工程,立足集成技术发展与创新,力争让老油田再次焕发青春。
  这无疑为老油田开出了一剂良方。
  而就在“压舱石”工程实施之前,大庆油田南一区西经过60余年的开发,早已进入“双特高”后期,水越注越多、井网越加越密……原油产量却迟迟不见增长。
  而高含水,其实并不意味着无油可驱。南一区西产量的症结究竟在哪?
  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在地下。大庆油田决定打破以往的认知,重新认识开发调整过程中的矛盾,并通过创新攻关精细油藏描述、水驱控水提效、三采提质增效、套损综合防控4项技术,恢复了开发秩序,成功构建起油田特高含水后期开发模式。
  吉林油田在实施开展“压舱石”工程中摸索出一个“吉林方案”。由于松南老区为传统的“三低”油藏,叠加长期注水,紊乱的地下流场让传统水驱变得越来越难。
  凭借在碳驱领域的技术积累,吉林油田重新选择了以CCUS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路径,对水驱开发效果差的主力油田,实施“二三结合”综合调整,其核心区采收率与单独水驱相比提高了6倍,相当于发现了一个同等规模的油田。
  ——如何让产量增得上?
  稳产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让东部各油田“有米下锅”,才能实现量的可持续增长。
  自2017年以来,中国石油先后启动三批矿权内部流转与优化配置工作,有效化解了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进一步盘活矿权区块和未动用储量资产。
  华北油田就是首批矿权流转政策的受益者之一。深受“探矿区域有限、后备资源不足”之困的华北油田,在取得了巴彦河套探区等地探矿权后,将其视为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
  而新的矿权,同时意味着全新的地下环境。
  以往在冀中腹地,华北油田曾一举揭开古潜山的神秘面纱。而在河套盆地,数十年来的多轮次勘探均未获得工业性突破,并且华北石油人将在这里接触到全新领域——碎屑岩油藏。
  流转区块无疑是一个“潘多拉魔盒”。成,将收获油田发展的第二个“春天”;败,在有可能失去流转区块的同时,队伍士气也将大受打击。
  要想破局,首先就要牵住“油在哪”这个“牛鼻子”。华北油田针对当地地质特征、油藏特征等关键基础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创新提出“晚深埋弱压实、晚生烃高势差、晚成藏近富集”成藏认识,通过一系列风险探井打开了勘探新局面。
  浙江油田在大安流转区块创新应用页岩气压裂2.0强化版,改造强度大幅提升,增产效果显著;辽河油田在宜庆流转区块首次完成页岩油水平井极限体积压裂这一储层改造革命性新措施,以期最大化压裂改造体积……
  一稳一增间,中国石油明确了稳产上产的方向,以创新攻关筑牢了东部油田产量的基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