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国家收获行业殊荣,中国石油靠什么?(图)
2024/3/4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4-03-01]1月新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土库曼斯坦,身入项目现场、深访作业一线,解锁中国石油在土业务发展的密码。
超越认知闯荡油气藏身迷宫
站在阿姆河右岸,远眺开发中的B区中东部。这块阿姆河公司的勘探重点区域,眼下正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冬供时刻。
2007年中国石油刚接手时,这里却是一片冷清景象:钻探百余口井,探井地质成功率仅为19.1%。有人怀疑地下是“假性气藏”,有人认为是“隐蔽气藏”。“经过对地质资料的深入分析,我们的专家提出:古地貌、古潮流、古风浪三者对缓坡礁滩体发育起到控制作用。”阿姆河公司勘探事业部副经理刘斌说,通过适当搭配,缓坡上能够形成呈带状叠合的礁滩复合体,在隐伏隆起上可能形成规模气藏,附近还可能分布着不同规模的点礁状礁滩体。
捅破了理论认识的“窗户纸”,传统观念的围城随之被打开。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中部两个礁滩复合体成藏的千亿立方米整装大气田“呱呱坠地”,阿姆河右岸的地下气藏面积实现大幅增加。
但理论“禁区”的突破并不是经常发生,遭遇更多的反而是认识的“雾区”。
萨曼杰佩气田地处A区,地质专家对这个气田有个定论:层状灰岩和硬石膏灰岩互层无开采价值。以此为指导,或不开发,即使开发也鲜有“鱼获”。“我们的专家做了很多细致而艰苦的资料分析工作,逐渐认识到层状灰岩与互层状灰岩的巨大潜力。”阿姆河公司勘探事业部经理罗敏说,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储量从850亿立方米增加到1505亿立方米,老气田实现了“华丽转身”。
穿越“雾区”,有时还会遭遇“误区”。
2022年,川庆钻探承钻的复兴气田3口续钻井项目遭遇“惊魂一刻”。川庆钻探CCDC-08队平台经理彭记川介绍:“按照原有设计方案,打20井,不封第7层,在第6层就下套管,结果就发生了恶性井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川庆钻探在“误区”中不断地用自己的实践说服油气主管部门。新方案甫一使用,立见成效,漏喷明显减少。土方竖起了大拇指。“现在这里的井都参照我们3口续钻井的方案设计。”彭记川说道。
走出方案的“误区”,也能撞上阅历的“盲区”。
在项目现场,很多事情是意想不到的,因为以前的经历中从没遭遇过。中油测井土库曼斯坦分公司总经理姜英辉讲了一个故事。他刚到阿姆河右岸项目时,正值酷暑。一天土方突然通知,请大家离开驻地。大家不明所以,只好按要求“狼狈地”卷着铺盖,暂住现场。这段“插曲”,让大家由开始的慌乱转变为正视、适应、应对,逐渐地克服困难、走上正轨。
“一个外国公司初来乍到,从合同关系上讲只能适应。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唯一的选择就是改变自己。”工程建设公司中亚地区协调组组长管松军说。
不拘于传统理论,不止于原有认知,不固守舒适区域——中国石油在阿姆河右岸突破认识,闯荡油气认识的迷宫,16年发现41个气田,形成了6个千亿立方米气区格局,守护住了中土人民的“幸福之地”。
跨越“最好”放飞管理技术两翼
在中国石油在土企业的词典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奥斯曼3井灭火蜚声业界,到“阿姆河右岸盐下碳酸盐岩大型气田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与应用”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再到土库曼斯坦元首“土库曼斯坦对外开放合作的典范”评价……历史记录着一次次的赞誉和肯定。
肯定的背后,是中国石油在土业务管理上的创新。
川庆钻探在3口续钻井项目中,做了一个创造性的示范——实施一体化管理、考核,即专门为3口续钻井项目出台考核实施细则,项目人员依据利润、周期、工程进度、设备管理、队伍管理、质量安全等进行考核。
考核指挥棒的挥动,让项目高效运转。最终历时10个月,西方公司打而不成的3口井,在川庆钻探的技术“魔术手”下化腐朽为神奇。
工程建设公司四川油建公司坚持以制度强管理。在土库曼斯坦的项目施工中,拟定专项“小包干”制度,对当地员工进行工作量考核,以提高劳动积极性。以项目指定工期目标为依据,对管道焊接进行包干考核。在满足项目质量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每个焊工班组在考核周期内日平均合格焊口达到核定焊口数,每超额完成1道合格焊口,对该班组电焊工计发奖金。在这项措施的激励下,在东部气田二期工程集气支线施工中,每名电焊工的焊接当量达到了每天40达因;在西部气田地面工程项目中,每名电焊工的焊接当量达到了每天45达因,不断刷新焊接当量纪录。
同样是激励,中油测井土库曼斯坦分公司创设了一个叫月度HSE奖金的制度。姜英辉向记者解释,每月进行一次月底评比,对保持优秀HSE业绩的员工进行奖励,对违反规定的进行处罚,每年年底评选出一、二、三等优秀员工,进行颁奖和奖金奖励,通过内在和外在两种方式激励员工。“在考核措施的推动下,员工实现了从被要求安全到自主要安全的巨大转变,分公司也连年被业主评为QHSE优秀承包商。”
肯定的背后,是中国石油在土业务技术创新上的“进击”。
还是3口续钻井项目。川庆钻探大胆投入最新的技术、工艺、设备。精细控压、防气窜柔性水泥浆体系、温时凝胶堵漏技术等最新技术都“武装”到3口续钻井项目。特别是精细控压技术大显神威,令当地公司大为赞叹。“工程技术企业在海外,技术是利器,是核心竞争力。”川庆钻探土库曼斯坦分公司副总经理、安全总监徐先觉说。
而阿姆河右岸项目,技术更是提供“无微不至”的贴身服务:为保证溶液质量,首次在天然气处理厂采用固定式在线胺液净化装置;为更加彻底地去除油类、悬浮物,首次将电极气浮技术应用于中国石油在土天然气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装置;为解决多相流计量存在的技术难题,创新开发天然气混合流体计量方法,大幅缩小了计量设备尺寸。
跨越“最”,追求“更”——中国石油在土业务放飞管理和技术的创新双翼,在奋进的征途中不设终点,永远在路上。
逾越困难“从0到1”破浪前行
在土库曼斯坦,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2023年1月,阿姆河右岸遭遇50年不遇的极寒天气。面对冻堵情况,阿姆河公司出动车辆驰援解堵,结果半路被冻趴窝。关键时刻,有员工提出用蒸汽吹扫后,再用棉被加盖保温。土方法试用之后,效果“嘎嘎好”。
困难是拦路虎,也是氧化剂。中国石油在土人员的说法是,提供“方法的氧气”,助燃“创新的火花”。
3口续钻井项目早在2018年就授标川庆钻探土库曼斯坦分公司,但因资金问题,项目一度搁置。
2020年下半年,川庆钻探土库曼斯坦分公司与国际事业土库曼斯坦有限公司在讨论中,忽然生发出一个极具破局意义的新方案:采取“金融+服务”的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川庆钻探、国际事业公司以及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康采恩开始就此方案进行谈判。经历几个回合的谈判,三方最终达成一致,于2021年7月29日签订完成复兴气田3口未完成气井的建井及投产合同。
“通过‘多融’实现三方共赢,我们践行并积极推广这一模式。”国际事业土库曼斯坦有限公司业务主管王一丞说,在后续川庆钻探在复兴气田的3个单项技术服务项目中,也成功复制了这一模式。
面对困难,勇者往往能遇强则强,练成“内功”。中国石油在土企业不断逾越困难,在技能升级的道路上破浪前行。
2022年夏天,阿姆河天然气第一处理厂凝析油处理装置的闪蒸塔重沸器管束,多台次发生严重腐蚀穿孔泄漏,本就老化的管束被腐蚀得千疮百孔,采用堵管封堵的检修方法已经无济于事。检维修中心组织中土方设备专家,分析各种处置方案,在没有管束设计图纸的情况下,最终决定通过实物测量的方式自研、自制整套管束。
搞制造,可不在检维修中心“修修补补”的业务拼图中。在外人的质疑声中,阿姆河公司检维修中心主动求变,摸着石头过河,生生把“智造”变成了自己的“大招”。
图纸绘制、材料准备、组队加工、设备成型,鏖战21个昼夜,检维修中心完成第一台E-1503稳定塔塔底重沸器管束制作并成功完成现场安装,且一次投运成功。一旁观战的人员惊呆了。
这还没有结束。检维修中心总结第一次“智造”经验,优化升级,利用现场管束、钢板等材料,陆续制作3台次管束并成功投运,制作周期从每台21天缩短到14天。
消息在阿姆河右岸项目中传开,一时成为佳话。有人称赞:“阿姆河公司也有自己的管束加工厂了。”
面对困难,强者会直面挑战,书写反转的故事。中国石油在土企业不断逾越困难,创造中国石油的海外传奇。
2021年12月,阿姆河公司提出西部气田项目“6·30”和“9·30”双节点投产目标,要求第一阶段的主体工程提前至2022年6月30日投产,第一阶段剩余部分改为2022年9月30日投产。新目标比原工期提前3个半月,项目执行面临采购、施工和投产深度交叉等复杂状况。再加上疫情给物资、人员等带来的限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工程建设公司土库曼斯坦分公司抓住物资运输这个“牛鼻子”,迅速成立工作专班,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资源,全面统筹规划各种运输方案,通过创造性地扩展中国—俄罗斯—土库曼斯坦海铁联运线路发运钢管,增加集装箱专列发运仪表等物资,多渠道申请铁路敞车计划发运钢管、钢结构和容器,自备平板/挂车加快发运超限设备,空运零星紧急物资等,将各项物资及时运输到现场。
打赢这场不可能赢的硬仗之后,大家直呼“奇迹”。
面对困难,智者四两拨千斤,以巧克敌制胜。中国石油在土企业不断探索创新工法、工艺,逾越难关,击碎困难。
2022年,工程建设公司四川油建公司一次性建成中土能源合作15年来最大整装气田项目——西部气田。建设期间,遭遇重重考验。2021年夏天,建设者遇到一只拦路虎——顶管穿越一条宽度约50米的公路和宽度约80米的铁路。由于中亚运输通道拥堵,专用工具无法及时运至现场。工期不等人,怎么办?四川油建公司喊出“撸起袖子自己干”的口号。现场员工加班加点,制作螺旋钻杆和工装平台,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工法——一种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的非开挖顶管穿越施工方法,圆满解决这一“卡脖子”难题。
困难在斗士眼里,是遇强则强的对手;难题在勇者眼中,是磨砺升级的陪练。中国石油在土企业在锤炼和摸爬滚打中逐渐实现“从0到1”的蝶变。
站在阿姆河右岸,远眺水天:阳光穿透风沙,洒落苍凉大地,照耀着一部部钻机、一间间厂房、一个个跃动的身影。中国石油在土发展为什么行?来土时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不害怕挑战、不囿于传统、不局限认识,以创新破局、克敌、制胜,超越认知局限,跨越庸常“陷阱”,逾越困难击打,铸造海外“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