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系列话题④
专家论坛

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系列话题④

2023/8/28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如何持续增强科技供给能力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3-08-25]
  编者按:集团公司2023年年中干部会议要求,要聚焦破解两大突出矛盾,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高质量提升能源高效供给能力,高站位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水平推进科技自立自强,高起点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石油篇章。
  为深入贯彻落实年中干部会议精神,结合解决两大突出矛盾,中国石油报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如何持续增强能源资源高效供给能力”“如何增强科技供给能力”“如何深化改革管理”等主题,邀请企业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针对中国石油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谈认识体会,建言献策。敬请关注。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能力,有哪些难题亟待解决?
  辽阳石化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廉金龙
  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发挥科技创新关键支撑作用,切实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起势之年。提升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能力,需要从强化创新生态培育、实施人才兴企战略、搭建科技人员差异化成长成才平台、加快集聚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等方面发力,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建设,抓好全员素质提升,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助力集团公司科技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跟集团公司党组战略部署,以当好国有企业“种子队”的行动自觉,深刻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人才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密钥”,是增强核心功能的“通关宝典”。坚持科技创新第一动力,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整合集聚创新资源,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走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政治保证。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统一领导,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创新,扛起主体责任,在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抓落实上聚力用劲,推动资源向科技创新集中,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氛围,形成高效协同、共促创新的强大合力。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需要强化创新生态培育,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从“快速突破”和“久久为功”两个层面推进科研项目化管理,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探索“包干制”,紧密配合、同向发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有效衔接、协同配套,形成党委领导、部门牵头、全员参与、全链条攻关的大科研格局。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的关键环节。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健全开放合作机制,引进优质创新资源,做优做强创新平台,重点推进与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依托“外脑”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科研人员跨单位、跨专业配置,形成没有“围墙”的创新团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
  经济技术研究院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余国
  积极探索市场化机制下创新联合体的联合攻关模式,发挥各单位优势,提高协同创新效率。
  集团公司年中干部会议对如何着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作为科技创新“国家队”的实力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全面谋划,制定了愿景目标和路线图、施工图。会议把构建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建立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作为提升集团公司技术供给能力的重要举措。
  创新联合体是发达国家促进不同创新主体协同、推动创新生态建设的有效经验和重要手段。创新联合体是一种具有明确任务导向和体系化运行的创新组织形式,强调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突出行业领军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产学研多方资源和优势,加快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提升创新效率。
  加强创新联合体建设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及面向2035年采用新型举国体制开展国家战略导向科技任务的重要举措。近几年,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在推动创新联合体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实践运行经验。一是明确使命和定位,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二是完善创新联合体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三是积极探索市场化机制下的创新联合体的联合攻关模式,发挥各单位优势,提高协同创新效率;四是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措施,在工资总额、国有资本金预算、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考核加分、人才计划支持、容错减负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集团公司作为油气行业的领军企业,具备丰富的技术积淀、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拥有足够大的内部市场承接新技术的产业应用,具有建设创新联合体的良好基础和强大优势。特别是集团公司承担“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整合油气行业内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协同攻关,突破了多项大型油气重大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瓶颈,积累了创新联合体建设的丰富经验。
  下一步,以贯彻落实这次干部会议精神为契机,建议进一步系统布局并推动创新联合体建设。
  聚焦油气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将系统布局与推动创新联合体建设纳入公司中长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现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的供需对接,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业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金融资本在促进颠覆性创新方面的优势。针对热、电、氢、储能、CCS/CCUS、分子炼油、新型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谋划设立更多、更广泛的创新联合体,吸引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型科技企业加入,利用集团公司的内部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技术成熟应用。
  探索创新联合体的协同机制,通过设定共同目标,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以市场机制为保障,与相关研究单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研究探索不同类型创新联合体的组织体制与管理机制,包括责任归属、联合形式、知识产权分享、收益分配等规则,逐步健全伙伴选择、内部管理、外部协调等运行机制,共同培育“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赢互利”的良好创新生态。
  建立灵活高效的科技创新机制,营造浓厚创新氛围,靠的是什么?
  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书记?朱庆忠
  加快全链条研发水平和能力升级,强化技术产品有形化和特色装备软件研发,不断增强研发质量和实效。
  集团公司年中干部会议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谋划工作的重点内容,充分体现了集团公司党组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建立灵活高效的科技创新机制,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持续激发创新创效内生动力,全力提升科研队伍的创新活力。要着力提升理论技术水平和服务生产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好地履行“支撑当前、引领未来”的责任担当。
  强化战略引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聚焦国家和集团公司科技发展和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战略需求,科学研判油气科技发展趋势,持续加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顶层设计,滚动完善“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实施“2345”战略举措,不断提升立项攻关的战略性、先进性、体系性和效益性,确保行有方向、奔有目标、干有成效。
  强化创新驱动,推进科技创新的精准靶向。找准影响油气田高质量发展的真问题,按照“快速突破”支撑当前和“久久为功”引领未来两个层面,全面构建以现场重大试验为主体的技术研发模式、以国家需求为主体的前沿攻关模式,全力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现场服务和预备队“四支队伍”,全方位支撑引领上游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强劲动能。加快落实重大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和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实施方案,全力做好储采平衡“四大工程”支撑工作,加快全链条研发水平和能力提档升级,强化技术产品有形化和特色装备软件研发,加强精准靶向的知识产权建设,不断增强研发质量和实效。狠抓实验管理,大力提升实验设计的先进性、实验完善的可行性、实验成果的先进性和提炼技术的引领性。抓好学科建设和学历教育,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提升科研工作的系统性和延伸性。
  强化制度建设,创建开放包容的治理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实验室考核、成果评价、科研奖励、成果转化等制度,构建尊重知识、鼓励差异的创新机制,打造融合发展的创新平台,营造风清气正、朝气蓬勃的创新氛围,持续激发创新创效动力活力。抓好人才工程,以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院士后备人才、青年英才、复合型攻关团队为目标,深化人才和团队培育机制,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持续提升人才队伍实力和竞争力。
  强化党的建设,打造和谐阳光的科研队伍。持续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领广大干部员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抓实干,凝聚创新创效的强大合力。推进基层党建“三三融合”,着力构建基于创新链的党建工作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执行力。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三个一致”,掌握“四个抓手”,加强“三个结合”,实现“三个引领”,全力锻造阳光和谐、矢志创新、战无不胜的攻坚团队。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优化宣传导向,全面打造创新文化特色品牌。
  宝石机械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忽宝民
  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必须具备“支撑当前、引领未来”的能力。建立灵活高效的科技创新机制,需要依靠精准的顶层设计、创新载体扩容、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等手段,加速将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增强科技供给能力是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当好国家能源保供主力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明确装备制造业的定位和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指明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装备制造企业要突出科研体系、科研人才、科研机制等重点,眼睛向内,深入开展完全项目制管理、深入实施新产品推广激励政策等,进一步明确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
  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政策,顺应油气增储上产大势、工程技术服务提速提质需求。目光向外,着力构建联合攻关、跨界合作的开放式创新,真正使科技创新贯通制造端、产品端、用户端,真正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的通道。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坚决扛起自主创新的重大责任,不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积极谋划和推进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能源装备公司新实践。
  强化科研体系建设,做强公司整体科技创新平台。坚持专业化发展不动摇,充分发挥国家油气钻井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的作用,强化思想、硬件、水平“三个领先”的科研体系建设,优化两级研发体系,做精国家研究中心孵化平台,做专分(子)公司产业化平台,突出科技创新,打造创新高地。加强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优质企业的密切合作,打造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开放式创新生态,加速推动科技创新,勇当国家能源装备战略科技力量。
  主动开辟业务新赛道,加速迈向高端,引领行业发展。瞄准提升能源装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不动摇,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发展需要,破解“卡脖子”难题,全力攻关万米特深井自动化、智能化钻机等一批行业领先、特色鲜明的关键核心技术,前瞻性开展深地深海能源装备研究,形成更多高品质、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在传统赛道上巩固和发展已有成果的同时,积极主动开辟新能源业务的新赛道、发挥海洋高端业务的新优势、开创油气田增产增效服务业务的新路子。“三新”业务是公司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服务型制造转型的举措,更是公司增强科技供给能力的新支柱。装备制造企业要以“跳起来摘桃子”的闯劲、“弯下腰抓落实”的韧劲,加快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技术,抓紧将“三新”业务做强做优做大做出品牌。
  增强科技供给能力,加大成果转化力度。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是增强科技供给能力的前提,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则是增强科技供给能力的底气。按着“储备一批、研发一批、应用一批”的思路,在提高成果转化速度和质量上加速前进。
  业界声音
  建立高效的科技创新机制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宋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并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作出专门部署。随着现代科技活动越来越多地从科学新发现发展为科技新发明,科研成果的产生难度更大、周期更长,同时需要更多领域、更多交叉的基础研究,建立灵活高效的科技创新机制,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将成为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支撑。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我国正从创新型国家“行列”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建立灵活高效的科技创新机制,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同时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国有企业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建立科技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全面担负起推动科技创新的历史责任,以高质量的创新成果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科技创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灵活的创新机制可激发创新动力,是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良好环境的关键。国有企业的科研能力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而一流企业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着力点和切入口,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瞄准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推动提升国家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锚定基础前沿领域,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牢牢把握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锚定科技发展的基础前沿领域,组建产学研多学科交叉的科研队伍,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建立跨机构、跨团队、跨领域的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加大国有企业的科研力度,集聚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注重发力原创技术
  实现从“卡脖子”到自主可控
  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着力推进战略性、储备性、关键性的技术研发。加快建设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快科技创新速度,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大规模的科技价值创造。
  创新转移转化机制,推动将资源禀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提升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关键一环。要加快构建创新链产业链相互融合、有机嵌入的良好协同机制,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的高效对接。持续增强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保障,提高专利部门技术保护力度。
  推进科技创新治理
  形成强大合力
  要构建协同攻关的组织运行机制,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不断优化和完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树立创新生态理念、完善科技金融模式、推进知识产权管理、扩展创新生态空间、整合创新资源,形成高水平科技创新治理格局。
  要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才创新生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中最根本的是人才。以人才强国战略为重要支撑,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将基础研究理论成果、科研成果、应用成果、转化成果纳入科研人员考核体系,提高科研人员收入水平,还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作者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软件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