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紧握科技之桨高扬创新之帆(图)
专家论坛

紧握科技之桨高扬创新之帆(图)

2023/5/26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3-05-25]
  中油技服以高质量科技供给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纪实
  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十四五”以来,中油技服坚持以增储上产降本为目标,积极构建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打造工程技术创新高地,努力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为油气增储上产降本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高“含金量”实现服务保障高质量
  科技创新是企业强盛之基、进步之魂,抓住了创新,就是抓住了企业发展的“牛鼻子”。
  科技创新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回眸近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油技服始终坚持事业发展、科技先行,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始终把握发展主动权。在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的加持下,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在集团公司打造陆上勘探开发原创技术策源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绿色低碳发展、保障国家油气稳定供应、实现上游业务高质量协同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高“含金量”在于勘探开发技术之新。随着资源品质劣质化加剧,深层超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资源成为增储上产主战场。中油技服持续推动改革创新,自主攻关和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最大限度挖掘油气藏潜力。
  经过长期攻关,东方物探以科技创新赋能高效勘探,完成四川盆地南充三维地震采集项目,创国内陆上规模最大纪录;渤海钻探高擎科技利剑,其承钻的克探1井在塔里木克拉苏白垩系获重大突破,有望开辟天然气规模接替新领域;川庆钻探打成国内首口8开井,开拓了四川盆地勘探新领域,在世界级的施工难度下彰显了雄厚的科技硬实力;海洋工程发挥首创精神,承钻的葵探1井3套层系均获高产气流,实现了辽河深层天然气勘探重要突破;长城钻探以钻进中带漏强钻、固井时“穿鞋戴帽”、优选长城自主品牌PDC钻头等有效措施,相继解决失返性强漏、白云岩可钻性差等技术难题,顺利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地热项目首口井——中油热1井的钻井任务。
  科技高“含金量”在于攻坚克难风气之新。中油技服通过实现对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产业化应用,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
  围绕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效潜力,西部钻探将其分为优势、竞争、适宜、劣势4个等级,并加大定向井、优快钻完井、提速工具的投入力度,努力扩大自研技术产品比例,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其中,通过改进提升自研垂直钻井系统寿命稳定性、防斜能力,将其应用到塔里木、新疆、青海等油气田,单井连续工作时间达220个小时,接连刷新一趟钻进尺和连续作业时间纪录。
  随着中油技服创新的自信更坚定、底蕴更厚实、领域更辽阔,由科技创新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正在为集团公司油气主营业务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
  从“设计图”到“施工图”,新挑战中开新局
  当前,集团公司大力实施创新战略,全面推进油气接替领域向更深和非常规油气藏迈进,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全力打造以绿色低碳转型为突破口的多能互补新格局,给科技创新工作赋予了新的重任。
  在“设计图”的指引下,中油技服积极与国际油服企业进行行业对标,瞄准工程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推进工程技术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绘就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施工图”。
  一路涉险滩、啃硬骨头,中油技服技术立企、创新强企的步伐越来越快,在这一过程中,也随之迎来了一系列新课题。
  施工对象日趋复杂成为新常态。随着国内勘探开发重心向深层、低渗储层、非常规油气转移,深井、超深井、水平井、储层改造及老井重复改造工作量大幅增加,非常规油气在新建产能中占比正逐年上升。基于此,工程技术业务亟待提高发现、保护、识别、评价油气藏以及提高单井产量的能力。
  施工难度不断增加成为业界共识。当前,在塔里木库车山前、准噶尔盆地南缘、四川盆地等重点油气勘探开发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异常复杂,普遍存在“一深、一陡、一窄、两厚、两难、三多、四高”等生产难题,对工程技术业务科技攻关和服务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绿色安全生产和低成本效益开发对科技创新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国家实施低碳环保政策,安全环保生产压力越来越大,低成本效益开发的难度不断增加。多重困难叠加下,亟须工程技术业务通过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持续提升自身服务保障能力来更好地满足低成本效益开发和安全环保的需求。
  此外,时代变革下发展赛道的增多、发展活力的提升与发展质量的改善都要求工程技术业务以科技创新应变局、育先机、开新局,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科技创新潜能,为油气主营业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重要保障。
  “一体化”+“专业化”,?增强高水平科技供给能力
  “多亏了你们的测井仪器测漏测得准,才能这么快堵漏成功。”
  “不用谢我。如果没有中油技服的一体化统筹,我们中油测井也吃不到钻井这块‘蛋糕’。”
  这是来自川庆钻探长庆钻井70165队堵漏团队高级工程师孙欢与中油测井长庆测井C4772队负责人杨新宏之间的一段对话。
  近年来,中油技服一体化构建“大市场”,改变了成员企业间单打独斗和无序竞争的局面,初步构建起了一体化统筹下成员企业协同共赢的新格局。以此为基础,中国石油工程技术业务持续深化协同创新,力求通过发挥一体化优势提升科技研发实力,从而推动未来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体化可以实现科技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协同共享,推动整体价值和效能最大化。长期以来,中油技服坚持完善科技成果共享系统建设,持续开展成果登记入库工作,及时更新装备库、工具库和产品库目录,在EISC平台上进行推介和展示。
  通过组织各成员企业开展已纳入成果平台的578项成果规模推广应用,中油技服2023年已累计实现创新创效15亿元。与此同时,中油技服积极探索开展成果价值化评估工作,推动成员企业创新成果推广模式,采用使用许可的方式在技术服务合同中对新技术新产品应用进行定价,科学量化成果创收创效能力。
  一体化可以实现顶尖科技人才和团队的集聚效应,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动力。长期以来,中油技服积极探索新型项目组织管理实施模式,充分发挥各成员企业人才、团队的协同创新作用,多措并举不断增强支撑企业创新发展的源头供给能力。
  在前沿性、颠覆性研发任务面前,通过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动力。同时,充分利用各成员企业优质科技资源,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汇聚形成强大创新引擎,正为中油技服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石油科技工作者将勇攀科技高峰,为有力支撑油气勘探大发现和效益开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高屾)
  集团公司重点风险探井宿探1井。李涛 摄
  企业声音》》》
  记者:中国石油工程技术业务科技创新方面近年来取得哪些突破性进展?
  中油技服总经理助理张松杰:近年来,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主要向深层超深层和非常规两个方向发展。在深层超深层钻探领域,我们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完全处于主导地位。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8000米以深的井都在中国,四川盆地蓬深6井、塔里木盆地果勒3C井,分别刷新亚洲最深直井纪录和亚洲陆上最深斜井纪录。在非常规领域,页岩油先导示范区钻井速度基本达到北美先进水平;页岩气钻井提速效果也非常好,中深层钻井周期控制在了40天左右,深层钻井周期基本控制在100天出头。
  中油技服科技信息部主任刘梅全:经过多年创新发展,集团公司工程技术业务已经形成了物测录、钻井、压裂等五大专业和深层油气、致密油气、页岩油气、老油田稳产、滩浅海和新能源等六大类、30余项特色技术系列,构建了完整的国产化工程技术体系,具备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良好基础。同时,建成了国内最大、专业最全的工程作业智能支持中心,“智能技服”建设也成了工程技术领域一张亮丽名片。
  记者:当前,中国石油工程技术业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点和方向是什么?
  西部钻探工程技术处处长王军平:短期来看,目前第一要务就是高效推进深井钻探,重点破解深层、非常规、新领域钻探难题,增强战略支持能力。长远来看,必须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数智化赋能,打造更多优势特色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从投入与效益的思维角度看,自研垂钻、XZ系列油水基钻井液、压裂助剂特色产品、MSE、精细控压等成熟技术属于在提速降复杂增效方面投入后见效快的技术产品,需要大干快上、迅速见效;地质力学、流体力学、油气水置换机理等需要久久为功的基础研究,适宜精打细算、小步快跑。
  中油测井科技处处长李传伟:当前,万米超深层、深层煤岩气、页岩油气、储气库、可燃冰等领域对测井特色技术需求迫切,测井装备研发有待进一步突破。因此下一步攻关的重点是声波测井换能器、中子管、测井芯片等关键元器件;高温高压系列测井装备;全域测井系列装备;旋转导向、地质导向、地层评价三大系列随钻测导技术装备;高精度井筒完整性评价、光纤测井等生产测井系列装备;超深穿透、超高温超高压射孔器,自动射孔技术;井筒全生命周期的测井地质工程一体化应用服务。
  渤海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钻井提速工具高级专家、博士柳鹤:随着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向深层、超深层迈进,高温硬地层的破岩效率低、振动大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对工具的耐温性、自身压耗、工作寿命、功能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渤海钻探围绕深井超深井钻完井技术、水平井钻完井技术和非常规油气藏钻完井技术三个“创新链”,积极在振动减阻、冲击破岩、减振提速、井眼清洁等工具研发上求突破,带领提速工具产业向新材料引进、新结构创新设计等方面探索,实现提速工具的智能化控制、数字化管理。(程海侠?闫杰?赵超?石烨采访)
  中国石油工程技术利器展示
  高灵敏度声波测井换能器
  功能介绍:应用于声波测井仪器,可获取地层孔隙度、渗透率等信息,在井下发挥“显微镜”“望远镜”作用。
  核心技术:攻克耐高温压电陶瓷材料、黏结工艺两项瓶颈技术,实现了声波测井换能器设计、材料、工艺和测试等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应用效果:全国产化175℃高灵敏度声波测井换能器规模化应用21套,实现进口替代,显著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有效降低作业成本。
  最新进展:成功研制2套205℃声波测井换能器试验样机,通过了实验室210℃高温性能测试和水声计量站声学性能测试,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