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纪实
专家论坛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3/3/27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高扬科技之帆搏浪创新潮头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3-03-24]
  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
  获19项中国专利奖
  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23家
  选树创新型企业16家
  研发(R&D)投入强度保持在研发(R&D)投入强度保持在0.7%以上
  数说
  2020年至今,中国石油主导制修订并发布国际及国外先进标准19项,获中国专利奖19项。
  截至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23家,拥有公司级重点实验室37个和试验基地19个,在央企中名列前茅。
  2022年获国务院国资委授予的“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荣誉称号。2020年以来研发(R&D)投入强度保持在0.7%以上。
  加强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2021年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2022年2人入选国家人才计划。
  截至目前,选树16家创新型企业,形成示范效应。
  2022年编制科技创新支撑“双碳”行动方案,从油气生产、炼油化工、新能源和新业务4大重点领域入手,计划攻关形成17项重大成套技术,创新突破50项关键核心技术,为碳达峰提供科技支撑,为碳中和提供科技引领。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习近平总书记对能源科技创新寄予厚望。中国石油牢记嘱托,坚持技术立企、创新强企,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做示范。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的步伐更加有力:明确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顶层设计不断强化;取得一系列突破性创新成果,自主创新能力由跟跑为主、局部领先到部分领跑、整体提升;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活力得到激发……
  日益强劲的科技力量,正引领着中国石油破浪前行。
  统筹“一盘棋”
  吹响科技自立自强号角
  集团公司从2016年将“创新”纳入发展战略,2020年首次提出把“创新”放在首位,2021年进一步明确把“创新”列为公司第一发展战略。同年,科技与信息化创新大会在京召开,明确了科技创新的时间表、路线图。
  事业发展,科技先行。
  “第一战略”“核心位置”的定位,源于集团公司党组对能源科技创新的深邃思考。
  回首过去,科技创新始终是中国石油发展最核心、最可持续的驱动力。从“陆相生油理论”冲破“贫油国”思想枷锁,到陆相页岩油地质理论推动中国陆相“页岩油革命”;从“五朵金花”炼油技术横空出世,到乙烯技术助力乙烷制乙烯“双子星”拔地而起等,中国石油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史。
  放眼未来,全球能源发展趋势深度调整,油气供应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新一轮油气技术革命蓄势待发,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持续提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能力,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是中国石油发挥能源保供“顶梁柱”的职责使命。
  战略既定,唯有落实。
  科研“冲锋号”响起来了,中国石油专题部署“十四五”及中长期科技创新目标任务,从“快速突破”和“久久为功”两个层面,加快科研布局;以建设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打造能源与化工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为目标,集聚力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分散的创新资源聚起来了,集团公司成立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创新工作;三级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持续完善,责任更加明晰;科学技术委员会职能转变,学术把关、战略咨询作用进一步突出;中国石油科学技术协会成立,科技治理迈出新步伐。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设计图”绘出来了,中国石油瞄准未来15年至20年战略发展需要和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编制“十四五”及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部署油气千万吨级页岩油发展、万米级深层油气资源探索等九大工程,明确炼化聚烯烃弹性体、特种ABS树脂等八大方向,当好出题者、引领者、攻关者。
  一系列数据印证着中国石油矢志创新的显著成效:研发(R&D)投入强度保持在0.7%以上、关键技术及装备替代率已达到85%、2020年至今主导制修订并发布国际及国外先进标准19项、荣获国家专利奖19项……创新成果更加丰硕,创新动能更加澎湃。
  瞄准“主攻区”
  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9396米!3月9日,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富满油田的果勒3C井顺利完钻,以9396米井深刷新亚洲陆上最深油气水平井纪录。
  向超深层迈进,勘探开发“世界级难题”不断涌现。塔里木油田深化超深油气地质理论,攻克超深复杂油藏钻完井系列技术,钻出“地下珠峰”,为进军万米超深层提供了技术储备。这是中国石油以创新驱动油气增储上产、以科技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中国石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撑规模增储与高效开发,提高油气采收率全国重点实验室入选国家科技部遴选的首批20个标杆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页岩油气平面甜点评价等十项关键技术逐步形成,吉木萨尔、大庆古龙陆相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水平井体积压裂2.0工艺积极推进,助推威远页岩气区块单井和平台产量再创新高。科技,日益成为夯实油气资源“家底”的中坚力量。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将创新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近年来,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硕果盈枝:润滑油公司在风电、核电、航母、高铁、特高压、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持续开展润滑攻关,解决润滑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川庆钻探公司研发成功的CG?STEER推靠式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在国内160余口井实现推广应用,并圆满完成白俄罗斯首口水平井现场作业,成功“跨出国门”;宝石机械牵头研制“一键式”人机交互7000米自动化钻机,着力推进系列化研发,为开辟新赛道、打造新优势注入新动力。
  科技决定能源的未来,科技创造未来的能源。
  围绕地热能、储能、太阳能、风能等主攻方向,中国石油超前技术储备研究取得多项进展:吉林油田创新形成陆相油藏CCUS-EOR全产业链配套技术系列,二氧化碳年注入能力超百万吨;勘探开发研究院连续攻关300多个日夜,打通“绿氢”产业链全流程、全环节,“氢”情助力,实现冬奥会历史上首次使用“绿氢”点燃赛场火炬。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稳步开展,勾勒出中国石油走上绿色低碳转型道路、再造一个“绿色中国石油”的绿色愿景。
  未来已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数字化转型成为各行各业的必答题。“数智中国石油”建设加紧推进,自主可控云平台“梦想云”打造数字化新业态,推动数字产业与油气产业融合发展,赋能上游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工业互联网体系初步建成。
  铸就“强引擎”
  让创新源泉奔腾不息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器。
  近年来,随着采集技术飞速发展,传统初至拾取方法已无法满足实际生产需求,东方物探采集技术中心对具有代表性、急需破解的关键瓶颈技术实施“揭榜挂帅”科研生产新机制。“揭榜”技术研发团队经过攻关探索,成功研发出低信噪比海量数据智能初至拾取软件“Timer”,扫除了制约勘探开发的障碍。这是中国石油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生动写照。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刀阔斧,拆除制约创新发展的“制度藩篱”,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中国石油将直属科研机构归口到相应业务板块(子集团),研究院院长兼任专业公司总地质师、总工程师,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得以提升;科改示范行动走深走实,市场化改革取得较好成效,“科改示范企业”增至7家;“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研项目组织模式唯才是举,不论资排辈,让有真才实学的科研人员放开手脚、施展才华。
  拆藩篱,还要架“新桥”。四家新型研究院扬帆起航,助力“双新”业务发展,强化技术研发、孵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建成国家级科研平台23家,油气钻完井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科研平台布局持续优化;多个创新联合体揭牌,企校联合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模式逐步形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中国石油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定位,聚焦“十大人才专项工程”和“生聚理用”人才发展机制,安排部署“人才强企工程推进年”活动,全面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千里马竞相奔腾。
  长庆油田实施育才“双千工程”,实现双序列改革全覆盖,将科技人才上升“独木桥”变为“双通道”;吉林石化实施“项目制”薪酬策略,以差异化薪酬分配改革撬动科研人员创新杠杆;工程技术研究院体系化构建“大人才”发展格局,分级分类建立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库,打造出一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石油科研铁军”……
  东方风来满眼春,潮起扬帆正当时。中国石油将着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技术牵引和产业变革的创新力,汇聚形成强大创新引擎,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石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