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减碳”和“求碳”的双向奔赴
专家论坛

“减碳”和“求碳”的双向奔赴

2023/3/22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第七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际论坛观察
  [中国石化新闻网2023-03-21]3月17日至18日,北京昌平,一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领域的学术盛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来自国内外CCUS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交流和展示全球CCUS产业发展的最新进展,共话CCUS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未来方向。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蓬勃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愈发重要。CCUS是实现大规模化石能源碳减排的战略性技术,逐渐成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浪潮中的“宠儿”。CCUS产业发展前景如何?困难几何?路又在何方?我们通过论坛上思想的交流与智慧的碰撞,感受CCUS产业发展的脉动和活力,触摸能源绿色发展的时代脉搏。
  直面减排“硬骨头”
  CCUS产业进入发展关键期
  当前,国际形势的动荡和不确定性加速深化,能源需求总量仍处于上升阶段,碳中和之路道阻且长。《巴黎协定》温控目标面临多重挑战,气候变化形势严峻,能源行业脱碳刻不容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强调“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直面碳减排这个‘硬骨头’。”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指出,“CCUS全产业链技术的发展,是稳健推进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一环。”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利用CCUS减碳将在2030年、2035年、2050年分别达到16亿吨、40亿吨和76亿吨。
  CCUS为能源行业找到了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能源转型的突破口。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庆油田首席技术专家程杰成表示,CCUS技术是目前唯一可以在继续使用化石能源的同时大规模实现减排的低碳技术,是实现工业领域深度减排的关键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费维扬认为,CCUS技术能够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利用,促进我国从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向低碳多元供能体系平稳过渡,在满足减排需求的前提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这是一场属于“能源人”的接续性革命。
  放眼世界,2022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368亿吨,注入能力仅4400万吨,约占总排放量的千分之一。埃克森美孚低碳方案业务亚太区总裁IrtizaH.Sayyed介绍,公司将继续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部署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项目,开展碳捕集与封存业务,与企业界的领先者合作开发下一代技术。
  立足国内,CCUS整体处于从小规模技术研发试验向规模化示范和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期,需要抓住时机大力推进。吉林油田执行董事、党委书记王峰表示,要在增储上产中加快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低碳的增储上产,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开发、高效利用。
  “中央企业要做好引领者,发挥央企担当,让CCUS用低成本发挥大作用。”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郜时旺说。
  透析破局“新风向”
  CCUS产业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
  当前,CCUS产业规模化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指出,全球CCUS发展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行业成熟度参差不齐、减排潜力有待释放等问题,对标全球温控目标需求,当前的CCUS碳捕集规模差距大。围绕技术创新这一影响CCUS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要素,黄晶指出,我国大部分CCUS技术仍然处于工业示范阶段,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大规模全链条技术体系尚待形成。
  经济性成为制约CCUS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多数CCUS项目净减排成本为100元/吨至500元/吨二氧化碳,与其他减排技术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短期发展阻力大。
  政策支持与否和支持的力度大小成为影响CCUS产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在排放源和CCS/CCUS集群开发企业之间,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壳牌CCS业务中国区总经理朱长龙说。国际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执委会主席BjornOttoSverdrup强调,CCUS行业需要监管和许可证制度,以确保设计、部署、实施和运行过程安全。
  立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现实需要,为CCUS与传统能源、新能源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和国际能源署联合发布的《中国CCUS与氢能耦合报告》中指出,在煤炭资源丰富和具备二氧化碳封存条件地区,CCUS还可为新增制氢产能提供可行的、具有成本效益的选择。
  “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CCUS-EOR)是最现实有效可行的减碳驱油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集团咨询中心专家袁士义指出,“初步评价,全国约有140亿吨原油地质储量适合二氧化碳驱油,可提高采收率15%、增加可采储量21亿吨、封存二氧化碳约60亿吨,潜力巨大,可有效支撑化石能源低碳利用。”
  拓展合作“朋友圈”
  CCUS产业发展需汇聚多方合力
  能源行业减碳之路任重而道远,CCUS产业发展仍需多方携手同行,以工程思维大力推进,围绕二氧化碳的捕集、运输、利用、封存等重点环节,合力构成我国全链条的碳工业体系,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在CCUS减碳效果已得到验证的情况下,CCUS与其他领域的携手共赢已经提上日程。在论坛上,与会专家主要从政策、行业、企业三方面展开论述。
  ——为达到绿色减碳的目标,CCUS需要得到政策支持。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徐冬表示,为促进我国CCUS产业的发展,需要从国家层面统筹建立CCUS发展战略,逐步实现CCUS由战略储备技术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主任许世森建议,出台CCUS财税激励政策和标准体系,建立重大示范工程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摊机制。
  ——将CCUS纳入碳市场、碳金融,激发企业的绿色减碳主动性。“目前,全国碳市场的激励约束作用初步显现,有效促进了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发展,增强了重点排放单位‘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说。他建议,将CCUS纳入碳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顾松园建议,由政府开发针对CCUS项目的绿色金融产品,探索针对CCUS项目的支持路径。
  ——助推CCUS产业发展,需要科学技术持续进步。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林千果指出,CCUS减排的量化和核查是纳入碳市场或者是获得国家政策支持的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当前,多空间的在线环境监测结合模型模拟,可以全面反映泄漏后的二氧化碳归属,基于在线监测的累计状态法可以有效支持泄漏的量化。
  ——构建碳排放企业“命运共同体”,助推新能源启航发展。朱长龙提出,各个企业需要团结一致,共同打造CCS基础设施,设计共享的运输管道和封存场所,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能源市场分析研究所副主任姜大霖指出,CCUS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行业协同耦合,推进煤基能源、新能源、氢能等多种能源技术系统集成,形成“风光火碳氢储”多元耦合的新型能源体系。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春潮下,CCUS迈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脚步必将更快更稳,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