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如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专家论坛

如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2/12/8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2-12-07]编者按: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戴厚良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报告会上提出的“四个如何”的发展之问,即如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如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如何保持特大型企业的清醒和坚定,坚持从严治企,推进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本报《理论与实践·二十大精神学习专题》陆续邀请各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本期主题是“如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建设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敬请关注。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推动水驱油田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攻关水驱油田开发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着力造就顶尖创新团队和人才,逐步打造水驱油田高效开发的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中国石油水驱油田高质量发展。
  围绕水驱油田数字化转型,打造全新的注水“在线”管理模式,彻底取消了现场人工巡检、手动录入和调配注水量等人工作业,实现注采井筒和地面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
  持续建设高技术水平、实践经验丰富和年龄梯次配置合理的创新队伍,培养一批支撑水驱油田高效开发的高技能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成就,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任务,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目标任务。作为一名能源行业的科技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未来,我将持续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攻关水驱油田开发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着力造就顶尖创新团队和人才,逐步打造水驱油田高效开发的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中国石油水驱油田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突破水驱开发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水驱油田开发长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原油稳产是确保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组成,我国油田类型复杂多样,注水补充能量是油田主体开发方式,也是支撑国内原油持续稳产、保障国家油气安全的压舱石。大庆油田依靠注水开发保持27年5000万吨稳产,目前仍有65%的产量来自水驱。长庆油田91%的产量来自水驱。由于我国油藏具有显著的纵向非均质性特点,笼统注水时注入水沿高渗透层突进。近70年的注水开发实践证明,精细分层注水是提高水驱波及系数、实现储层均衡动用、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技术手段。我带领团队长期从事精细分层注水技术研究,针对井下高温、高压、腐蚀结垢、小尺寸等复杂工况,依托中石油采油采气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突破了井下流量检测、井筒通信和层段流量无级调节等核心技术,攻克适用于特定流量范围的井下系列流量计,满足了不同配注量的精确检测需求;研发有缆和波码无线通信等井下通信技术,实现3000米井深双向数据传输;研发形成高压差条件下井下流量的无级连续可调,突破了基于注采单元渗流阻力的多层多向产量劈分、智能注水优化核心技术,形成了精细油藏分析和分层注水评价与优化软件。基于核心技术的突破,针对不同井况,形成以桥式偏心/同心高效测调为代表的第三代分层注水技术和缆控式、波码通信式等为代表的第四代分层注水技术,使油藏开发的“眼睛”和“手”能够延伸到各个层段,支撑了分层注水技术由“钢丝投捞测调”向“边注边测边调边控”的数字化升级跨越,大幅度降低测调工作强度。
  二、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围绕老油田精细水驱开发面临的难题,勘探开发研究院作为中国石油最大的上游业务研究院,牵头与大庆油田、长庆油田以及东北石油大学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同盟,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为准则,依托国家863项目和中国石油重大科技项目,围绕大庆、长庆水驱开发油田持续高产稳产的重大生产需求开展协作攻关,以解决大庆、长庆水驱油田开发面临的无效循环严重、动用程度低、测调工作量大、操作成本高等生产难题为主要目标,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规模应用,取得显著效果。近3年,在大庆油田、长庆油田累计应用2万口井,节约测试费2.9亿元,直接创效12亿元,支撑了老油田经济可持续发展。此外,成果在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延长等油田推广应用,并出口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引领行业技术快速发展。
  三、大力推进水驱油田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驱油田智能化分层注水产业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中国石油正在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我带领团队围绕水驱油田数字化转型,打造全新的注水“在线”管理模式,彻底取消了现场人工巡检、手动录入和调配注水量等人工作业,实现注采井筒和地面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基于地面、井筒自动采集的实时数据和油藏开发静态数据,创新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形成了油藏精细分析与注水方案智能优化技术及软件。新一代的数字化注水技术实现油田注水开发网络远程控制,实现井下测调自动化、状态监测实时化、分层注水定量化、油藏开发方案智能化,使注水开发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大幅降低人工成本并提高数据质量,达到降本增效和提高采收率目的,为水驱开发提供有效技术手段,助力水驱开发由“滞后调控”向“实时、精细、智能优化”重大跨越,是油田水驱精准开发的领航者,也是数字/智能建设的先行者和智慧管理发展的探索者。
  四、重视基础管理和团队建设,持续打造水驱油田开发一流团队和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报告还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我一直高度重视团队建设,以促进我国井筒控制工程学科发展、支撑水驱开发油田稳产和降本提效为目标,持续建设高技术水平、实践经验丰富和年龄梯次配置合理的创新队伍,培养一批支撑水驱油田高效开发的高技能人才。主要做法包括:一是注重提升人才的政治素质,把党建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团队内部上好特色党课,开设延安精神、石油发展史、石油科技史和结合党史谈科研等课程;二是在充分考虑个人能力和专业特长基础上,为每名成员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按照“传、帮、带”管理,凝聚传承动力,激发创新活力;三是强化成果管理的科学性,形成了成果共享科学方法,驱动科研持续创新;四是注重青年科技人才的综合素养培养,给他们压担子、搭梯子,努力将他们打造成为业务能力全面、创新思维活跃的国际化人才。团队成立以来,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企业专家4人,团队2022年获集团公司创新团队奖,一批青年人才成长为科技骨干,获得集团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SPE区域服务大奖、身边共产党员榜样、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未来,我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坚持自主创新,打造水驱油田高效开发原创技术策源地,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推动中国石油水驱油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锚定“四个坚持”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乌鲁木齐石化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秦本记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地等方面持续发力。
  紧贴生产经营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奋勇攻关。坚持把绿色低碳作为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围绕“双碳”目标,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和清洁生产。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部署,要求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乌鲁木齐石化公司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地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乌石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积累新优势、积蓄新动能。
  一、坚持科技引领,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下功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乌石化紧贴生产经营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奋勇攻关。通过不懈努力,公司自主研发的“低温变换催化剂”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荣获中国职工技术协会2021年度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研发的碳五烯烃异构化催化剂,性能指标比肩国外同类催化剂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轻烃耦合甲醇改质芳构化反应研究”成果荣获首届中国石油炼油化工科技创新青年论坛一等奖;海藻酸尿素、车用尿素、防水材料用沥青、SBS改性沥青等新产品深受市场青睐。踏上新征程,乌石化坚持把技术攻关作为优化生产、平稳运行、提升效能的关键,加快突破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FCC汽油改质副产低碳烯烃技术,在长庆石化的首次工业化试验项目一次开车成功,相关数据均达到试验预期目标。污油破乳剂研发、新型柴油抗磨剂工业试验等攻关课题正在加速推进。围绕市场需求,持续深入开发特色化肥、沥青和化工新产品,增加产品效益。针对加工流程长、能耗高、高效产品收率低、装置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公司组建团队进行专项攻关,努力提升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水平。
  二、坚持绿色发展,在推进科技降碳减污上下功夫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乌石化坚持把绿色低碳作为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围绕“双碳”目标,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和清洁生产。“十三五”以来,公司实施了燃煤锅炉烟气超低排放、加热炉低氮燃烧、挥发性有机物回收、地表水替代地下采水等污染治理和环保升级项目17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96.1%、78.8%、48%、74.9%、94.4%。建立厂界空气质量监测站、雷达预警监测系统,提升自身环境监测能力。
  下一步,乌石化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加大降碳埋碳固碳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进落实15万吨/年二氧化碳回收项目,将制氢过程产生的高浓度二氧化碳气体压缩液化,收集输送至油田驱油后封存地下,助推油田采收率提高10%至15%左右。按照集团公司CCUS试点规划方案,规划建设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回收装置,为推进中国石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抓住装置大检修有利契机,深入开展罐区及焦池VOCs治理、芳烃装置节能改造等降碳环保举措,并提出“气不上天,油不落地,渣不乱倒,声不扰民”的绿色检修标准。广泛参与光伏、绿电、绿氢、CCUS等绿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切实提高炼化企业的清洁能源比重。
  三、坚持人才强企,在建设科技人才队伍上下功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乌石化锚定“高精尖缺”人才,制定推进一流科研专业技术人才引领、科研技术团队汇智等专项工程实施方案,积极引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紧缺人才。在研究院设立新材料研究工作机构,确定岗位编制,明确职责及任职资格,配套薪酬激励、职业发展等措施,为有专业能力的技术人才投身新材料新事业搭建平台。推行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围绕新材料开发,加强与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全面推进双序列改革,落实专业技术人员津贴,加大对从事基础性、前沿性科研人员、基层技术人员的待遇倾斜。建立专业技术人员任期制和科研项目奖励考核等机制,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人员在收入上多拿多得,在职场上赢得尊重。
  四、坚持创新驱动,在推进“十四五”规划上下功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乌石化党委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把减油增化作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聚焦“三新”,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120万吨/年PTA合作项目落地。积极融入新疆4个千亿级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建设,公司“十四五”确定的炼油转型升级高效发展项目,以深度催化裂解DCC工艺为核心,将劣质重油转化为低碳烯烃;低成本地增加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和芳烃等基础化工原料,用于生产西北地区紧缺的苯乙烯、丙烯腈、顺酐、2-PH、丁辛醇等新材料;结合新疆大力发展PX-PTA-聚酯-化纤纺织的产业布局,与地方企业合资建设120万吨/年PTA装置,为北疆区域聚酯及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所需的原料。项目建成后,将促进新疆棉纺与化纤产业的融合提质发展,就地延伸发展高附加值混纺及下游深加工产业、高性能纤维、可生物降解塑料等新材料,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创新永无止境,科技成就未来。乌石化将笃行不怠、踔厉奋发,聚焦科技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集团公司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建设能源与化工新高地贡献乌石化力量。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国际石油管及装备材料技术引领者
  工程材料研究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刘亚旭
  围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制造强国、服务公共设施安全,以推动实现石油管与装备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引领实现陆上石油管材的国产化和高强度管道建设关键技术进入国际领跑行列,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质检中心、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国内外标准化机构等高层次创新平台,成为石油管及装备材料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们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工程材料研究院始终听党指挥、跟党奋斗,紧紧围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制造强国、服务公共设施安全,以推动实现石油管与装备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引领实现陆上石油管材的国产化和高强度管道建设关键技术进入国际领跑行列,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质检中心、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国内外标准化机构等高层次创新平台,成为石油管及装备材料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科技创新的任务部署,在全面学习、把握和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上下足功夫,奋力打造国际石油管及装备材料技术引领者,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研究院。
  一、牢牢把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中坚力量。工程材料研究院深刻认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充分发挥重大科技攻关生力军和创新引领作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积极“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研发实时诊断、智联决策的数字孪生体和失效预测预警智慧化平台,实现对管材与装备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预测性维护。布局突破氢能利用、CCUS、余热温差发电、太阳能光伏等领域材料与设施制备技术,建立新能源材料与设施技术和标准体系。加快钛合金、铝合金、镁合金以及碳纤维等的研发应用,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
  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牢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着力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领域基础材料和元器件科技攻关,重点突破海洋石油管材与装备、高端橡塑管材、氢气及二氧化碳等新能源储运材料的关键核心技术,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殷殷嘱托。
  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研究建立石油管及装备服役安全基础理论,完善极端环境模拟测试与性能表征、全生命周期检测评价、计量及认可等质量技术基础关键技术,服务井筒质量三年集中治理、油气田地面无泄漏示范区建设、城市燃气管道隐患治理等质量安全环保和提质增效行动,支撑石油管及装备服役安全。
  二、牢牢把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内涵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工程材料研究院将发挥技术引领和技术带动作用,持续提升我国石油管及装备材料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持之以恒扩大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国际标准化机构、国际焊接研究中心、中国管线研究组织、国际合作基地、石油管及装备材料国际会议等平台条件,加强与美国西南研究院、英国TWI、意大利CSM、俄罗斯天然气研究院等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的交流,积极营造合作共赢的世界级开放创新生态。
  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实质性创新联合体。以打造国家高端石油管及装备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目标,积极探索股权多元化改革,通过战略投资入股,与油气田、管道公司等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通研发制造与工程应用间的产业链条堵点,形成涵盖全产业链的技术支撑体系,引领和推进国产化进程。
  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依托集团公司首批重大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示范项目,建设完善非金属复合管材研产用一体化基地,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及推广应用,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和效益最大化。积极推进冶金无缝双金属复合管中试基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规模转化,为苛刻环境油气田高效开发提供低成本管材解决方案。
  三、牢牢把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工程材料研究院将着力打造一支国际一流人才队伍,为建设世界一流研究院和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坚持党管人才、科学谋划人才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一切归零”理念,落实集团公司人才发展战略,把引进、尊重、爱护、服务、培育人才作为重要任务,真正做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突出自主培养,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着眼长远,高标准引进材料、机械、力学、人工智能等专业人才,持续优化人才结构层次。坚持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历练队伍,大胆给青年科研人员交任务、压担子,支持他们承担国家和集团重大重点科研项目,选派青年骨干参与国际JIP项目,助力人才快速成长。
  深化“以价值创造者为本”,激发创新创效活力。以价值创造和业绩贡献“论英雄”,突出其在薪酬分配中的主导作用,坚持薪酬分配向价值创造者倾斜、向一线核心骨干倾斜,逐步增强人才的获得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形成“人人愿意创新、处处可见创新、时时体现创新”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