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通力合作寻求能源“不可能三角”最优解(图)
专家论坛

通力合作寻求能源“不可能三角”最优解(图)

2022/12/7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2022国际能源发展高峰论坛观察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2-12-06]
  实现供应安全、清洁低碳、价格可及是全球能源转型的终极目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三大目标的协同与实现被业界称为能源“不可能三角”难题。
  12月1日,由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和标普全球共同举办的“2022国际能源发展高峰论坛”,探讨如何以国际合作为突破口,破解发展难题,为能源转型之路赋能。
  难题一?如何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加剧,能源供需格局加快重塑,能源安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指出,粮食、能源安全是全球发展领域最紧迫的挑战,当前危机根源不是生产和需求问题,而是供应链出了问题,国际合作受到干扰。解决之道在于各国在联合国等多边国际组织的协调下,加强市场监管合作,构建大宗商品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开放、稳定、可持续的大宗商品市场,共同畅通供应链,稳定市场价格。这一深刻阐释为未来的能源发展明晰了方向。
  在论坛致辞中,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我们愿同各国一道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以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能源国际合作,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动力。
  “能源安全不仅要确保煤炭、石油、天然气稳定供应,还要确保可再生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安全以及现代化的电网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将共建安全稳定可持续的能源产业链供应链视为能源行业的重要任务,认为这是全球有责任、有担当的能源公司的当务之急。
  保障能源安全,还应在能源转型中坚持先立后破,推进传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应建立在清洁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之上。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之钧看来,我国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巨大,陆相页岩油是原油年产量长期稳定在2亿吨水平的重要资源支撑,页岩气也将成为国内天然气产量增长的重要领域。
  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总经理王雪莲表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要推动煤油气与新能源产业耦合发展。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王耀华则进一步指出,“双碳”目标下新能源占比和电气化水平迅速提升,应在供给侧构建多元化电源体系,充分发挥煤、气、水、核、风、光、储等多能互补优势,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难题二?如何实现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能源转型复杂且影响深远,若政策错误或将导致全球能源危机和经济衰退。”论坛上,标普全球副主席丹尼尔·耶金一语道破能源转型背后的曲折与艰辛。
  在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陆如泉看来,未来能源发展将呈现化石能源低碳化、清洁能源规模化、终端能源电气化的特征,这也是能源转型的可行路径。
  化石能源低碳化,即在“双碳”目标引导下,煤炭、石油消费将受到抑制,而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可成为碳中和阶段支撑可再生能源跃升发展的最佳伙伴。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姜学峰认为,从长期来看,天然气在补位煤炭退出、支撑新能源规模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进一步指出,虽然天然气作为基础负荷较为昂贵,但燃气发电在能源系统调峰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清洁能源规模化,即加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打造推动能源转型的强力引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副总经理徐树彪建议,要发展把风光的间歇性转换成稳定方面的技术,探索新能源和储能结合,为电网提供友好的供电方式。作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要素,储能发展已逐渐驶入快车道。宁德时代储能事业部中国区副总裁马欣博描绘出未来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储能可起调峰作用,解决新能源电能质量及净负荷峰谷差持续加大的问题,还可配合分布式电源,提高电网安全性和灵活性。”
  实现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发展,还离不开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政策保障。杨雷强调,只有形成灵活反映供需关系的价格信号,才能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李创军则表示,将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开发建设政策,重点解决好用地、环评、金融等要素保障问题,不断完善新能源电价政策和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的相关政策,服务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和运行。
  终端能源电气化,即非化石能源发电将成为终端用能的主要来源。在新型能源体系架构下,我国终端能源电气化水平将大幅提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以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为核心,重构能源消费终端系统,推进能源消费向高度电气化、数字化、智能化低碳模式转型。
  难题三?如何做到能源价格可及?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过去两年,全球能源价格出现了自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的最大涨幅。2022年,欧洲天然气价格将是2021年的两倍,煤炭价格上涨80%,均创历史新高。标普全球预计,2025年前,全球LNG供应将维持紧张局面,欧洲和亚洲资源竞争加剧,或将进一步推高LNG价格,并拖累欧亚地区经济发展。
  我们已经知道,能源作为一种商品,价格主要由供需基本面决定。全球能源价格大幅波动反映出供需状况的剧烈变化,其根源在于国际合作受到干扰而导致的供应链问题。因此,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汇聚维护全球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强大力量,是实现能源价格可及的破局之道。
  2021年以来,中美两国重启能源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孙龙德建议,中美两国在油气领域具有互补性,油气贸易可作为两国能源合作的重点领域。同时,两国具有碳中和共同愿景。中美两国应秉承大国应有的担当精神,以能源合作为契机,为动荡变化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阿联酋拥有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设施,光伏发电成本全球最低。中国和阿联酋在绿色发展和碳减排方面已经开展了各种合作,期望这些合作进一步深化。”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里对两国能源合作的未来充满期待。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余国则指出,加强合作是应对能源领域挑战的唯一出路。国际社会必须守望相助,推动建设能源安全共同体,形成更加公平公正、均衡普惠、开放共享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实现供应安全、清洁低碳、价格可及的能源变革之路上,聚群贤之智,破解能源发展三大难题并非遥不可及,我们将在未来共同见证!(记者?董宣?特约记者?石卫?窦亚丽)
  观点摘登
  孙龙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
  能源安全是中美共同关心的全球议题,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是双方共同利益所在。中美两国深化能源和气候合作,面临不可多得的重要“窗口期”。
  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碳排放国,中美两国应加大能源科技合作、共同应对能源转型、扩大油气贸易规模、促进CCUS产业链合作和加强能源政策沟通。
  丹尼尔·耶金?标普全球副主席
  能源转型依托于能源安全,过去一年的事态发展使能源安全问题更加紧迫,推动能源转型并保障能源安全是很多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油气行业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不仅要提供安全稳定的油气资源为经济赋能,还要走清洁发展之路,进一步减少碳排放并促进氢能等新能源的发展。
  迈克尔·斯托帕德?标普全球天然气策略负责人
  今年,欧洲竭力在国际市场上采购天然气,美国天然气出口从亚洲迅速流向欧洲,全球天然气市场格局重塑。短期来看,气候是影响天然气需求的重要因素。
  明年冬天,欧洲仍将尽最大可能填满库存,能源安全和稳定再次成为重要议程。能源危机远未结束,且将持续影响全球能源行业。
  王耀华?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
  我国能源电力供应主要面临四大挑战。一是我国能源电力消费需求仍将刚性增长,保安全、促转型的双重压力长期存在。二是水电、新能源出力与气象因素高度相关,电力供应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三是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快速增长。四是新型电力系统呈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征,系统运行安全面临挑战。
  金之钧?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页岩油以陆相页岩油为主,其勘探开发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如何提高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单井产量,降低成本。二是在没有国际经验的背景下,如何另辟蹊径开发低成熟度页岩油。低成熟度页岩油的技术突破决定了我国未来页岩油的产量规模。页岩气发展前景取决于成本降低和科技进步,我国需要突破陆相页岩气、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
  徐树彪?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副总经理
  我国电力企业应坚持先立后破,发展电力创新技术。一是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二是加强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风电太阳能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中东南部地区分布式新能源开发,积极推进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三是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重点推动风光水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四是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持续深入推进交通、工业、建筑等行业的电氢替代。
  姜学峰?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受到疫情多发、进口气价高企、其他能源供给状况改善三大因素冲击,我国天然气消费出现历史上首次负增长。我国气源结构深度调整,呈国产气增、进口气降,进口管道气增、进口LNG降,长协增、现货降的“三升三降”格局。天然气消费将逐步形成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发电“三足鼎立”的格局。但未来天然气产业的发展也面临安全供应保障和价格竞争力的挑战。
  吴康?标普全球大宗商品全球宏观需求与亚太分析主管
  预计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将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航煤消费恢复正常水平仍将在数年之后。今年,全球原油供应将同比增长450万桶/日,增量一半以上来自于OPEC国家。新冠大流行和俄乌冲突是影响石油市场的“黑天鹅”。长远而言,新冠大流行影响了400万桶/日石油需求;俄乌冲突重塑全球能源格局,推动了能源转型,使石油达峰提前。预计2030—2035年,全球石油消费将达峰。
  报告速读
  RASA全球能源安全评价体系
  在12月1日举办的“2022国际能源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发布了年度《206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报告,首次发布《全球能源安全报告》。以下分别是两份报告的内容摘编。
  2022版《206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报告
  世界:
  2060年前世界一次能源需求仍将继续增长。
  发展中国家是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主驱动力。
  可再生能源逐步成为第一大能源,到2060年需求达到74亿吨—113亿吨标油。
  2035年前,油气占一次能源比重保持在50%左右,仍维持主体能源地位。
  中国:
  中国能源需求将于2035年前后进入峰值平台期,而后基本稳定。
  我国未来各品种能源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次能源结构将由“一煤独大”转向“多元并存、多能互补”。天然气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可发挥关键作用。非化石能源持续快速增长,逐步成为主体能源。电力、氢能逐渐成为终端用能主体。
  《全球能源安全报告》
  报告首次提出RASA全球能源安全评价体系,对“全球能源安全”定义为:世界能源供需总体平衡、国际贸易顺畅、使用价格合理可承受、对环境友好可持续,并具备良好抗冲击和恢复能力的状态。
  评价体系以系统韧性、可获得性、可持续性和可承受性四个维度,共14个二级指标,评价了2022年全球能源安全状况。
  与2021年相比,2022年全球能源安全在四个维度领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可获得性和可承受性下滑最为明显。
  报告认为,当前,能源安全是全球发展领域最紧迫的挑战。随着能源转型加快推进,需要增强能源发展包容性,提高系统韧性。报告指出,坚持先立后破是实现新形势下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需长期保持对化石燃料供应安全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