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开局之年,我们写下奋斗的诗篇
专家论坛

开局之年,我们写下奋斗的诗篇

2022/1/14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写在中国石油集团2022年工作会召开之际(下)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2-01-13]
  平凡的百万分之一,不凡的开局答卷。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石油交出了一张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凝聚着百万石油人的汗水和智慧。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辉煌诗篇的谱写者。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
  站在新旧交替处,深情回望2021年:我们看到戈壁沙漠中被朔风吹一身冰甲的身姿,看到方寸试验室里青丝变白发的容颜,看到灾难面前逆行而上的背影。无数石油人在能源转型的大潮中奋楫笃行,在科技发展的征途上乘风破浪,在能源保供中负重向上,在祖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默默坚守……
  我们礼赞每一个平凡的劳动者,我们向每一个平凡的石油人致敬。
  承诺
  这是石油人对党和人民做出的铿锵承诺。过去一年,我们在社会发展大潮中勇担使命,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把国家的荣耀摆在最高位置,把千家万户的温暖放在心头。
  承诺,是无数石油人为保供向五湖四海的无悔奔赴——
  在大庆古龙页岩油钻探现场,1205钻井队队长张晶带领队友们连续驻守井场40多个日夜。一年间,他们吃住在井场的日子超过300天。夏天,井场30多摄氏度的高温,冬天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工人们被泥水浸透的裤子,脱下来可以像雕塑一样立在地上。一年时间,他们打出了10多座“地下珠穆朗玛峰”。张晶说:“我们的井打到哪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就传到哪里。”
  在被称为“雄鹰和黄羊都到不了的地方”的新疆秋里塔格,东方物探地质工程师赵博、郑晓丽这对博士夫妻和工人们一起,借助钢钎和绳子爬到海拔2000米高的峭壁上去寻找地质资料。他们放弃了繁华都市里的安逸生活,远赴荒漠,去追寻“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梦想。两年前,他们的一个学姐在秋里塔格一处峡谷中勘探时不幸遇难。每次路过这里,他们都双眼含泪:“干我们这一行的都知道,风险很大也很辛苦,还不一定有成果,但我们就是想挑战一下。能把青春用在为国找油气上,是一件比较自豪的事吧。”
  海拔4200米的昆仑之巅,玉珠峰加油站经理颜世秀一个人常常在红柳树下驻足,这是大儿子去世的地方。11年前,他来到这座加油站工作,两年后,站内的员工因为受不了“高反”和极寒的天气相继离去,他一个人留了下来。为了经营好这座“天路输血站”,他把老伴和大儿子、儿媳都带上了山。大儿子不幸去世,公司同事和家乡亲戚都劝老颜回去,但他铁了心,又把高中刚毕业的小儿子拉上了山。他说:“只要这座站还在,我就不下山。”
  他们是平凡的百万分之一,从西北大漠到东海之滨,从世界屋脊到江南水乡,从中华大地到全球五洲,每一个奋斗的身姿,都是对国家能源安全无声的承诺。
  承诺,是无数石油人为国家盛事而奉献的洪荒之力——
  2021年12月的延庆小海陀山,气温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中国石油北京销售公司员工张松波、殷瑞兴、陈玉岭已在此驻守近800天。他们是3座冬奥橇装站的负责人,24小时为冬奥会赛事车辆和赛场建设设备提供油料。严寒中的坚守,让他们手和脸都生了冻疮,夜间山风吹来,握油枪的手不听使唤。两年多时间,他们见证了这片不毛之地变为冬奥会场馆的过程。为了建设滑雪赛道的需要,中国石油在无路的地方先建站。加油员们不顾山高路险,在滴水成冰的山上,用铁桶为冬奥场馆建设送出“第一桶油”。
  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66岁的王燕萍正跟着年轻的员工们一趟趟爬楼。她是华油集团“阳光冬奥服务团队”中年纪最长的大姐,曾服务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如今已退休多年。得知华油要服务冬奥,她在常州老家向公司申请再次出征。冬奥村的工作很繁重,经常熬到凌晨,年轻的小伙子都有点吃不消,王燕萍更是吃力。但年轻的队员们从来没听她叫过一声累。她说:“冬奥会是国家大事,我们不能给国家丢脸。”
  他们是平凡的百万分之一,从上游到终端,从油气保供到服务保障,有人在看得见的地方挥洒汗水,也有人在看不见的地方呐喊助威。服务国家盛事,石油人不遗余力。
  承诺,是无数石油人为万家温暖而承受的朔风冰甲——
  天山南麓的荒漠里,大雪封路、北风呼啸,深夜中一群狼围着铁皮房子凄厉地嚎叫。房间内,塔里木油田克拉克深气田员工蒋润和同事们内心忐忑不安。这是他们的工作环境,冬季大雪封路,狼群就会从天山下来找吃的。石油人也饿,雪太大的时候外部的物资送不进来,他们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即便如此,蒋润和同事们还是要冒着风雪出去巡井。“为了人民群众冬供用气,我们再难也得坚持!”
  冬季的西藏拉萨,市民们最高兴的事是看到一辆辆印有宝石花标识的LNG槽车驶进。西藏不产一立方米气,也是全国唯一尚未接入天然气管网的地区。为了藏区取暖,石油人要从格尔木用槽车把LNG送到拉萨,全程1000多公里。一路上,车队要穿过可可西里无人区、翻越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将一车车LNG送到拉萨,也将来自党和国家的温暖送到了藏区人民心中。
  他们是平凡的百万分之一,这个冬季,为让“寒冬不寒,暖气更暖”,石油人逆潮而动,全产业链做好资源供应和市场服务,以一身冰甲换取万千家庭的温暖。让每一个亮着灯的窗口都暖意融融,是石油人许下的温暖承诺。
  为国奉献能源的路上,我们从不疲惫于方寸间的坚守,因为我们相信,这平凡的坚守,能够连接国计民生。
  力量
  这是石油人向上成长的磅礴力量。过去一年,我们把自身发展融入时代大局,在方寸试验台上为企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奋斗,在平凡岗位上为企业提质增效而努力,在呵护绿水青山过程中积蓄绿色的能量。
  力量,是无数石油人在科技强企中的“青丝变白发”——
  第六届“央企楷模”发布会前,即将上台领奖的昆仑润滑油首席科学家伏喜胜还在向身边的同事描述他的下一步目标——要把中国的润滑油产业链做到完全自主。过去30多年时间,他一直埋头实验室,拒绝功名利禄的诱惑,坚持搞自主研发。十年磨一剑,攻克了高铁齿轮箱润滑油技术难关,让中国的润滑油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一句“我这辈子就干一件事,把中国的润滑油技术解决了”,尽显石油科技工作者的情怀。
  2021年,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技术攻关团队带头人程杰成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助力老油田稳产增产,他和同事们顶着国外专家的冷眼与嘲笑,自主研制三元复合驱,从“石头缝里洗油”。前后历时30余年,从“小伙伴”熬到“老伙计”,让大庆老油田焕发青春。
  还有很多值得我们记住的名字,他们是发现新疆玛湖凹陷10亿吨级大油田的主要贡献者郭旭光,是为中国石油勘探装备的发展殚精竭虑的陶知非,是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储层领域的“拓荒者”沈安江……一批批石油科技工作者,把科研论文写在井场、车间、库站。24名院士、247名企业首席技术专家、3万余名科研人员,构成推动企业进步的科技力量,点燃了企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力量,是无数石油人在提质增效中的“越是艰难越向前”——
  3条路线,行程1.6万余公里,相当于绕赤道4圈。这是开局之年,集团公司29名技能领军人才18天时间走完的路。为基层企业解难题,他们兵分三路,深入33个市县的28家系统内企业一线岗位,围绕创新发展、提质增效等重点工作,开展技术巡诊、生产技术难题攻关。白天,他们顶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爬山坡、过沙漠、上井场。工装一次次被汗水湿透,又一次次被体温焐干。晚上,他们为白天遇到的技术难题聚在灯下,研究到深夜。忙碌的身影,认真的模样,凝聚成提质增效的蓬勃力量。
  8台裂解炉运行优化、3台轻烃炉共运行、富余甲烷燃气回收等系列攻关措施……成功降耗增效1000余万元。实现全国首次乙烯装置8台炉运行150天的好成绩,助力企业获得乙烯行业能效领跑者第一名。这是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独山子石化公司乙烯厂乙烯一联合车间副主任罗灵力创下的成绩。在一成不变的技术岗位上,他潜心攻关、磨砺技术,把枯燥的工作做出热情,为公司提质增效贡献了力量。
  他们是中国石油提质增效路上的“探索者”。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局势,石油人转观念、勇担当、高质量、创一流,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决心,打造提质增效“升级版”,共同交出了开局之年最亮眼的成绩单。
  力量,是无数石油人在绿色转型中的“不负青山不负人”——
  2021年10月末,玉门戈壁滩上降下第一场大雪。玉门油田水电厂新能源建设项目部党支部书记祁录军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正在全力建设中国石油首个集中式光伏电站——玉门油田200兆瓦光伏示范项目正式并网发电,大雪覆盖了施工打桩的坐标点和标线,短时间内无法施工。“今天就算用扫帚扫,用铁锹推,我们也得把雪清理掉。”祁录军脱下棉衣,带头冲进茫茫雪地。身后的工人们纷纷拿起工具跟上……2021年12月27日,项目如期投运,玉门油田在开局之年交出一张绿色转型答卷。
  山西境内,东方物探2202队在黄河沿岸做三维勘探,环保督导属地责任人跟队回收施工垃圾。多年来,东方物探作业队始终把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作为重要工作。严格实施“绿色”施工方案,总结出多种绿色勘探作业方法,绕开植被茂密的地带,最大限度减少对植被的破坏。队员们承诺:“除了足迹和评价,我们什么都不留下。”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天的中国石油,从大西北的光伏电板,到雄安新区的地热资源,再到供应奥运会的99.999%的高纯氢气……转型升级呈现出蓬勃生机,新能源新材料方兴未艾。
  奔向世界一流的路上,我们从未停下负重前行的脚步,因为我们相信,这汗水和努力,定会成就企业未来。
  大爱
  这是石油人书写的人间大爱。过去一年,我们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在乡村振兴路上殚精竭虑,在洪涝灾难中挺身而出,在疫情来临时勇敢逆行,也在所有人心中埋下爱的种子。
  大爱,是无数石油人在乡村振兴路上擘画的“国富民强”——
  从北京来的石油扶贫干部梁楠郁越来越像藏民了,两腮的高原红、发紫的嘴唇,都是5年来高原环境留下的痕迹。2021年,已经完成扶贫任务的他继续留在被称为“人类生理极限试验场”的西藏双湖,继续着乡村振兴事业。5年间,他跑了10多万公里路程,双脚踏遍双湖县的每一个村落,也干成了一件又一件改变当地人生活的大事:促成了中国第一例海拔5000米以上的剖宫产手术,创造了“云端上”的医疗奇迹。将一批双湖儿童送到拉萨读书,改写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卤虫卵深加工项目建成,让当地牧民有了在家门口上班挣钱的机会……
  2021年年初,刚结束扶贫任务回到华北油田的于晨光又被756户乡亲的联名信给请了回去。过去3年,他带领华北油田扶贫队长驻河北唐县马庄村,顶着各方压力重新甄别贫困户,将这个重度贫困村打造成“幸福村”,全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1500元提升到1.5万元,安全事故致贫率降到了零。驻村扶贫前的于晨光是油田中层干部,家人朋友都盼着他回到油田继续职业生涯,但面对马庄村民期待的目光,他毅然返回村里:“我已经56岁,只要村民们还需要我,我就打算在村里退休了。”
  这样的干部还有很多,他们是西北销售的黄海、河南销售的梁华明,是33年来前赴后继的1万多名石油扶贫干部,是每一个为乡村振兴出征的石油人。从“石油员工”到“石油扶贫干部”再到“乡村振兴驻村干部”,变的是称呼,不变的是使命与情怀。
  大爱,是无数石油人在抗洪抢险中守护的“山河无恙”——
  时隔近半年,我们仍清晰地记得河南新乡裕康家园小区对长庆油田救援队喊出的那句话:“新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长庆英雄!”
  新乡遭遇特大型洪涝灾害,长庆油田救援队18个小时昼夜兼程992公里,第一时间到达救援现场。队员们赶到受灾严重的裕康家园小区时,地面积水七八十厘米,地下室积水近3米,水电系统全线瘫痪,居民被困家中无法外出。两天两夜,他们不眠不休,连续作战,排水近4万立方米,让4580名居民提前恢复正常生活。
  力量可以传递力量,大爱定能点燃真情。
  一位80多岁的大爷被家人搀扶着从28层楼走下,握住队长刘建刚的手说:“我就是想近距离看你们一眼。”一个被洪水困在家里的女大学生,将家里仅剩的5盒酸奶和半包饼干送到他们手里,手写感谢信说:“你们给了我面对一切困难的力量。”小区停电,街上饭店停业,居民想方设法做好热饭端到他们面前:“你们要不吃,我们良心上不安。”
  河南洪水、山西洪水、辽宁洪水……2021年,国内多地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型洪涝灾害。每一次灾害之中,都有石油人挺身而出,用责任和担当写下洪水无情人有情的人间大爱。
  大爱,是无数石油人在逆行抗疫中追求的“人间皆安”——
  “‘疫’路有我,携手同行,西安加油!”这是长庆油田抗疫志愿者们为西安战“疫”喊出的心声。陈淑琴就是长庆油田抗疫志愿者中的一员,从8时开始给居民们做核酸到21时回到住处,发现整个手都是麻木状态,她却说:“每个人干一点点,也许就能让很多人不用那么辛苦。”为了驻地百姓安全和正常生活,无数抗疫志愿者上门为居民做核酸检测、送蔬菜,让大家在寒冬吃上了“暖心菜”。
  疫情散发,2021年11月的大连市再次按下了暂停键,暴雪和强寒潮极端天气作用下,气温骤降16摄氏度。20多天的战“疫”过程,辽宁销售大连分公司员工刘世良和妻子李鑫宇分别坚守在庄河北站油气站和昌盛加油站。一对夫妻、两座站,一南一北,相距不远却不能相见,各自在疫情中默默为这座城市提供能源保障。
  “是没有多少人需要加油了,但一定有人需要。”而就是为了这不知何时会出现的“万一需要”,从晨光照进油站到四周被黑夜笼罩,他们穿着防护服在寒冬中日夜坚守着。
  从2020年的武汉抗疫,到2021年全国散点多发的疫情阻击,无数石油人逆行冲锋,以绵薄之力,守护着每一座城市的岁月静好。
  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我们从未放弃过每一个民生需求,因为我们相信,这点滴温暖,终将汇成人间大爱。
  志士惜日短,奋斗路正长。“十四五”的关键一步已经迈出,漫漫征途就在眼前。让我们记住那些奋斗的身影,那些感动我们的名字。凝聚力量再启航,以汗水赢得更大成就,用责任谱写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