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多方博弈后国际油价走向何方?
专家论坛

多方博弈后国际油价走向何方?

2021/12/13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1-12-10]
  12月6日,国际油价以4%的涨幅收盘;12月7日,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72.05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75.44美元,与上周连续下跌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近期,国际油价犹如“过山车”,起起伏伏。为此全球多国纷纷采取应对措施,在各方的博弈下,油价走势如何?
  11月23日,美国宣布将释放5000万桶战略储备原油,随即,印度、英国、韩国、日本也宣布释放石油储备。在此消息发布之后两天里,国际油价反而略有上扬。
  在人们对释放储油的效果表示质疑时,意想不到的是,受新冠病毒新型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悲观预期影响,11月26日,国际油价出现大幅跳水,当日油价跌幅超过10%。之后几天依然持续下行,与之前一路上行最高点突破85美元/桶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
  在国际油价下行以及疫情悲观预期的情形下,业界又猜测12月2日石油输出国及其产油国盟友(以下简称“OPEC+”)会议可能会取消原增产计划。然而OPEC+却作出了维持原计划每日增产40万桶原油的决定。受此消息影响,此周国际油价又出现小幅回暖。
  美国为何要率先释放石油储备?多国释放储油的效果如何?未来国际油价走势究竟怎样?
  美国挑大头抛“杀手锏”意在降低物价
  美国作为世界重要的石油消费大国和输出国,此次挑大头抛出释放储油的“杀手锏”,致使本国油价下跌,到底有何用意?
  “美国此举释放出两个重要信号,一是美国拜登政府想把美国物价压下来;二是想压制石油出口国。”原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资深研究员乔德武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油价上扬给美国带来了通胀压力。美国10月份CPI为6.2%,创下了3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美国总统拜登多次呼吁OPEC+增产,但遭到了拒绝。因此,美国联合其他几家石油消费国共同释放储油。
  乔德武进一步分析,美国历史上曾多次释放储油,但每次原因都不同。此次主动发起此事,还要求其他国家跟进,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美国国会众议院近日通过总额约1万亿美元的跨党派基础设施投资法案,加大投资必然引起物价上涨,拜登政府此时迫切想把美国物价压下来。
  同时,美国政府希望调动石油需求大国来制约OPEC+。OPEC+经历了多年的低油价,一直在鼓足劲运作石油价格的上升。但考虑到交通运输复苏下全球原油需求仍在恢复,OPEC+没有贸然采取新的动作,而是按原计划维持每日增产40万桶原油。“每日增产40万桶原油仅能解决一部分需求,对油价的象征作用大于实际作用。”乔德武表示。
  多国抛售储油仍是杯水车薪
  有人认为,高油价是全球通胀“祸根”,此次多国计划抛售储油,能否真正达到预期效果?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多国安排投放国家储油,意在抑制过高油价,从而缓解国内通胀的压力,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金联创原油分析师韩正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释放储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当前的高油价以及供应短缺已引起众多石油需求国的不满。原油价格此前上涨至近7年高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供应不足影响。
  他认为,从目前多国释储的规模来看,进入市场的原油总量约在6000万-7000万桶之间,并且这部分投放量将分批次进入市场,而今年以来全球原油市场的日均需求量约9800万桶,显然,释放的原油储备量对于市场需求来说略显力不从心。
  “原油价格上涨是因为供给不足,抛售储油是为了补充这个缺口,但储油收紧对通胀影响比较小。”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本报记者分析,目前美国的货币政策要应付通胀有些捉襟见肘,只能用此办法作为辅助性手段。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油价时期释放储备只能起到短期拉低(摊薄)油价的作用,难以撼动长期国际油价变化。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从规模上看石油储备量很有限,难以持久释放,对国际油价难以形成长期影响。二是石油储备相当于国家资产,短期释放储备相当于短期借贷,早晚得还。三是如果石油涨价是长期供需矛盾,当储备释放完毕或到底限后,油价依然会恢复原来走势,只有供需矛盾得到缓和,才会真正影响油价。
  国际油价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受访专家认为,11月26日油价出现断崖式下降,主要受能源消费大国释放储油和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双重因素影响所致。
  “石油供需基本面对短期国际油价涨跌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国际油价波动的底层逻辑和最根本动因都是供需矛盾。”上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认为,未来石油供需关系面临着大量不确定性,目前主要集中在疫情长尾效应和全球碳约束目标两大因素。
  他进一步分析,疫情反复会降低经济和出行的流动性,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减少会使石油消费价格被拉低的概率更大。同时,疫情导致了短期金融问题,叠加碳约束,使金融选择绿色投资较多,上游投资被大幅削减。
  但这些仅是短期效应,从中长期来看,未来国际油价走势如何,还取决于供需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等多重因素的变化。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对本报记者分析,目前全球经济还处于复苏过程中,各国疫情依然严峻,部分国家重新采取管控举措,可能会拖累需求预期,这给未来原油的价格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因此,目前国际市场对油价的判断也充斥着诸多分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受OPEC+增加供应量、美国页岩油产量继续复苏影响,明年油价会面临下行压力。而一些华尔街大行看好长期油价,认为OPEC+对价格的控制可能是未来几年推高油价的一个关键因素,到2023年,油价可能达到150美元/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