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专题:如何为科研人员放权赋能?
专家论坛

专题:如何为科研人员放权赋能?

2021/10/28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1-10-27]
  编者按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是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近期,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不断探索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创造更为宽松的科研环境,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团公司科技与信息化创新大会明确提出,要营造开放创新生态,切实把第一生产力解放出来,让创新活力迸发出来。
  作为技术密集型的石油企业,如何结合自身实际,为科研人员减负放权赋能,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科研,让科研活力竞相迸发?我们采访了相关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以及一线科研工作者,通过深入采访和集体座谈等形式,剖析问题、倾听心声、汇智聚力,试图为科研人员“减哪些负”“放哪些权”以及“如何赋能”提供借鉴,寻找答案。
  本期嘉宾
  李韶辉润滑油公司技术开发与大客户部经理
  吴百春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科研管理部经理
  裴明波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地震解释研究室副主任
  李江涛青海油田公司首席专家
  胡少华东方物探高级技术专家
  魏晨吉勘探开发研究院油田开发研究所阿布扎比项目部负责人
  话题一:如何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减负松绑需做哪些工作?
  1.目前占用科研人员时间和精力的原因有哪些?应该从哪些方面减轻负担?
  吴百春:目前,科研人员面临四个方面的困窘:一是立项审查环节多、周期长,好的创新思路不能及时落地且容易挫伤科研人员积极性;二是各阶段总结汇报层级多、要求差别大;三是合规管理环节涉及规章制度面广,科研人员往往难以理解到位,反复修改工作较多;四是采购环节更多涉及商务、市场和繁杂的审批程序,牵扯科研人员大量精力。
  魏晨吉:我认为目前主要有两点:一是重复性的事务性工作偏多,导致科研时间被压缩,比如填写重复的表格等材料。二是“一刀切”的职务职称评定标准,增大了科研人员的工作负担。举个例子,职务职称的评定目前主要依赖于一些有形化成果,如论文、技术奖励数量等。然而,不同的研究方向取得成果的周期、难易程度不同。“一刀切”评定政策,将会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及科研成果。针对第一点,建议最大限度降低人工填写重复材料,减少科研人员重复性的事务性工作量。针对第二点,建议职务职称评定政策对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进行差异化区分,对于科研任务繁重的科研人员,适当通过科研任务来弥补甚至代替部分有形化成果,有效减轻科研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科研水平。
  李韶辉:对于销售类企业的科研人员来说,我认为科研人员应该去沉下心来多了解社会需求、进行文献调研、了解先进技术发展状况,集中精力解决需求和输出的问题,但凡与这些主业不相干的工作都应该减负,应尽量减少科研人员的无序无效出差,以及日常性的事务工作,集中精力聚焦科研。
  2.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在管理机制方面应该有哪些配套改革?
  李韶辉:实行双序列,去行政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科研人员的减负松绑。润滑油公司今年聘请了3个首席技术专家,12个技术专家和30个一级工程师,让这些专家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搞科研。另外,还应配套一些相应的措施,比如加大普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解决一般性技术问题的能力,让骨干科研人员从一般的技术服务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注重前端研发。加大信息化系统推广力度,让更多科研人员从常规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聚焦主责主业。
  吴百春:要优化科技项目组织体系,构建良好的信息管理平台和服务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基础研究基金,采取专家负责制,在缩短研究周期的情况下,简化首次启动立项论证程序。二是全面推进项目全周期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让信息平台落实合规管理流程及标准要求,让系统运行落实多层级审核审批,用线上核查追溯减少会议检查。三是建立专业化一体化服务保障体系,让综合性事务、采购委托等业务归口,着力解决完全项目制与公司组织监管的有效统一。
  裴明波:一是科研管理人员要提升科学素质,深入科研项目当中,了解科研的运行以及科研过程中的问题,在管理制度空间内更好地服务科研人员的创新实践。二是管理机制中适当地引入专家的作用,把管理制度和不同专业科研生产紧密结合,不会让科研人员为两套系统服务,从而提升科研效率。
  话题二:对科研人员应如何放权,激发创新活力?
  1.应该给科研人员哪些自主权,所在单位对科研人员有哪些方面的放权改革?
  裴明波:我想给科研人员下放的自主权应重点包括两方面:一是下放科研管理的自主权。在不违反有关规定的前提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赋予科研人员经费使用、人员调配等自主权。二是技术路线决策权。科研项目实施期间,科研人员在研究方向不变、不降低申报指标的前提下,拥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主人翁意识。我院作为大庆油田参谋部,作为双序列试点单位,较好地实施了管理和技术两个方向的人才发展方案,已经进入双序列实施的第二个周期。在此基础上,我院已经实施了课题专家负责制,实现了专家等科研人员责权利的统一。
  魏晨吉:首先,提高科研人员在其领域的话语权,真正做到专家把握项目的发展方向,内行操刀推进整个科研工作的进程。在科研项目开题、中期验收、结题验收的时候,组织专业领域内的科研人员进行项目的评审,有利于项目的高质量完成。其次,适当提升科研项目经费的灵活性,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费使用率对项目验收的影响,让科研工作者在经费使用和调整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不会因为经费因素而使项目研发打折扣。
  李韶辉:润滑油公司2019年就开始探索给科研人员放权,下放研发管理部分权限,简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重点下放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部分中期评审权限、特殊基础油、添加剂合成以及探索型新领域产品委外中试前评审权限、单位科研经费总预算不增加前提下的科研项目预算调整权限等。
  吴百春:科研人员应在采取什么技术路线、开展交流合作、搭建科研条件平台、组建项目团队上拥有更多自主权。安全环保研究院建立院、所两级科技创新团队,充分落实完全项目制和专家负责制,通过任期目标考核和年度过程考核差异化考核做到一体化协同,实现精准激励。
  2.放权的同时,还应该做好哪些工作,以保障权力的使用高效规范,让科研人员无后顾之忧?
  李韶辉:自主权一方面要放好,另一方面要监督好。关键的是要进一步研究如何让科研人员用好这些权力,明确管理权限,各级领导班子严格按照“三重一大”原则进行决策管理。
  李江涛:应该放开让科研人员大胆干,但是要学会管理,让纪检进行监察,像监督行政干部一样监督科研项目管理,才能让科研团队放心。比如设立一个专家管理办公室这样的专设机构,专门管理科研费用,协调科研人员。
  胡少华:因为专家有培养人才、带队伍的工作要求,这就需要在放权的同时,赋予专家参与技术人员考核的职能,用好考核“指挥棒”,助推新技术、新思路更好地落地。
  话题三:为科研人员赋能有哪些途径?
  1.应该从哪些方面为各级科研人员赋能?最有效的赋能因素是什么?
  李韶辉:为科研人员赋能的方式有很多,包括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平台、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广的上升通道。最有效的赋能是能够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更有获得感,一是给予他们足够的荣誉,予以精神奖励,二是给予科研人员实实在在的奖励,体现他们的付出和价值。
  吴百春:建立可体验可期待的创新激励奖励机制非常重要。目前科技创效奖励机制较为完善,但企业在前端、初始的创新奖励激励机制还较为欠缺,真正的创新往往在理论规律的探索和关键技术瓶颈攻关上,与实际应用可能还有一定差距,这就需要在任务安排时就设置奖励基金,纳入项目预算。同时搭建更高的科技创新平台,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联盟建设上下功夫,努力为科研人员对外合作交流和价值提升创造良好平台。
  裴明波:要为科研人员创新活动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我们可以根据人才层次、领域、区域等相关特点,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我院在破格选聘专家方面做出了较大的力度。目前青年一代的专家在已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的情况下,破格聘为企业首席专家和企业专家。
  李江涛:让科研岗位有磁性,最关键和迫切的问题在于需要广大领导干部带头。如果领导干部带头主动进入专业技术序列,在科研生产方面冲在最前头,带头搞设计、搞研究,对科研人员的带动作用很大。另外,还要多组织相关培训学习,开展技术扶贫,促进科研人才的流动交流。
  魏晨吉:倡导“多劳多得”,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活力与积极性。目前一线的科研人员工作压力大、科研任务重,建议建立一套阶梯式的收入分配制度,在保障科研人员收入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
  胡少华:对于技术人员而言,最有效的赋能因素是给技术人员成长成材的通道、施展才华的舞台及配套的激励措施。
  2.所在单位在为科研人员赋能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李韶辉:润滑油公司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奖励分为两个层面,奖金奖励和科技创效奖励。在科研成果创效、市场开发与服务、信息成果、专利申请、论文发表、标准制定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均可申请奖金奖励。奖金额度达到名誉奖励的标准时,可申请名誉奖励,并可推荐申报股份公司科技奖励。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科技工作均可申请科技创效奖励。据统计,近3年来,公司对科研人员科技创效的奖励达到1500万元。除此之外,公司还积极开展“揭榜挂帅”、开办学习班、举办权威论坛,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更大的学习平台和成长练兵场。
  胡少华:东方物探研究院实行岗位竞聘制,建立能上能下的动态选任机制,激发科技人员前进意愿和动力。对人才实行分类考核评价,不唯学历资历,考核结果与绩效、晋升、奖励硬挂钩。建立责任能力、绩效贡献导向,实施专项奖励,激励对科研、技术的突出贡献者。薪酬福利激励向靠前服务、向一线、向高技术岗位倾斜。在技术人员的绩效分配上,坚持技术导向和业绩导向并重原则,明确对于年度考核结果为A的人员进行奖励,有效发挥绩效激励作用。这些举措都很好地实现了为各级科研人员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