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中国石油工程院助力油田提质提速提效提产
专家论坛

中国石油工程院助力油田提质提速提效提产

2020/9/24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过攻关卡脖子技术、开展技术服务示范工程、加快成果转化应用等科技创新举措,
  创造多项石油工程纪录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0-09-23]今年以来,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三北一川”(西北、东北、华北、四川)为重点区域,成立4个区域工作组,开展5口井日费制和一体化技术示范,260人在200口井开展支持服务,通过攻关卡脖子技术、开展技术服务示范工程、高端载体转化等举措,创造中国石化井深最深、定向井井深最深等多项石油工程纪录,助力油田提质提速提效提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为高质量勘探和效益开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强化科技攻关,加快破解“卡脖子”技术瓶颈
  攻坚创效行动启动以来,工程院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强化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和基础前瞻技术研究,加快破解卡脖子技术、培育杀手锏技术。
  5月1日的《新闻联播》报道顺北71X超深井酸压获日产原油超450立方米、天然气2.5万立方米的喜人消息。“顺北71X井是顺北7号断裂带的一口重点探井,酸压改造段深度7674米至8542米,接近一个地下珠峰高度,酸压难度极大。”集团公司高级专家蒋廷学介绍。
  在西北油田的组织下,工程院应用自主研发的储层酸压技术和新型耐高温酸液体系,保障顺北71X井酸压改造成功沟通到地下储集体。截至目前,顺北71X井压后产量比同断裂带邻井提高160吨。
  与此同时,工程院采用自主研发的高性能钻井液体系,成功解决顺北55X井定向钻井过程中频繁出现的憋泵、憋停顶驱问题,顺利钻至设计完钻井深8725米,创中国石化井深最深、定向井井深最深两项石油工程新纪录,刷新亚洲陆上定向井最深纪录。
  此外,工程院还研究形成井震信息融合指导钻井技术,在龙凤山应用3口井,超前预测地层裂缝,漏失量减少90%;精心组织开展深水水下释放胶塞系统研发,在中海油水下试用和中国石化套管固井作业中,充分验证其良好的可钻性,标志着又一项国产深水固井工具卡脖子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紧盯重点地区,“四提”创佳绩
  工程院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发挥科研攻关与技术支持协同作用,编制《2020年油气勘探开发重点区域四提(提质提速提效提产)活动方案》,作为模板在油气和新能源板块内宣传推广。
  在华北工区,工程院开展钻完井与压裂试气一体化“四提”示范工程。采用密切割强加沙穿层压裂工艺、新型滑溜水体系及第二代全可溶桥塞工具,压后产量比周围邻井提高2倍。
  在东北工区,北213-16HF井较设计周期提前9天,平均机械钻速提高14%以上。工程院优选钻井工具,大幅提高机械钻速和定向效率,采用自主研发的强封堵防漏钻井液体系,成功解决龙凤山气田技术难题,先后创造龙凤山工区多项纪录。
  7月26日,中国石化首口钻完井“日费制”管理试点井胜页14-3HF井二开中完较该平台井同比缩短37.64%,该井引入工程院自主研发的先进工具技术,生产时效96.21%,得到油田事业部的充分肯定。
  加快成果应用,高端产品助力降本增效
  工程院自主研发的高新钻完井工具、测控仪器、油田助剂通过提升作业效率,成为助力油田降本增效的有力武器。
  西北油田顺北53-2H井是一口重点评价井,其三开完钻井深7755米,面临井下漏失、裸眼段长、管串浮重大等一系列难题。工程院专门设计研发NSSX-C型尾管悬挂器及配套附件,最终顺利完成固井作业,刷新西北工区3项石油工程应用新纪录。
  东北龙凤山地区产层固井高温、长封固段恶性漏失、气窜及固井质量差。工程院自主研发抗高温泡沫固井技术,实现不承压一次性封固,单井节约周期10天,节省费用200万元,固井质量优良率达90%以上,创造泡沫水泥浆应用密度最低和温度最高两项新纪录。
  南川茅口组地层裂缝发育,安全密度窗口窄,漏喷频发。工程院运用自主研发的控压钻井技术,先后完成“大石”字号4口井全过程控压,累计控压进尺5433米,累计点火进尺1800米,基本实现“口口井点火”,平均复杂时效降低73%以上,钻井周期缩短22%。
  在致力提质提速提效提产的同时,工程院还积极研发环保型产品。集团公司高级专家林永学说:“我们自主研发的环保耐温润滑剂无毒,易降解,生物毒性LC50值超过国家海洋一级排放标准。截至目前,已应用40多口井,单井节约废弃物环保处理成本约96.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