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的能源“新动力”
专家论坛

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的能源“新动力”

2019/3/20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9-03-19]
  今年两会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两会期间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公布、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到今年的粤港澳大湾区,5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范围扩大,层次不断升级。新的四大区域发展战略,同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加快发展四大板块共同构成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这5年也是我国能源革命战略从提出到纵深推进的5年。两者看似巧合的背后,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将四个区域比喻为中国经济这艘巨轮上的四个引擎:“先把发动机搞起来,才能推动巨轮快速前进。”
  而作为区域发展的基础要素,能源产业正在转型升级,努力与区域发展新格局同频共振,为“发动机”提供新动能。这既是整个行业自我革命的新挑战,也是时代平台上的新机遇。
  先行先试
  树立能源体系高标样本
  “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打造粤港澳“世界一流绿色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区域高起点的发展目标,对能源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探索打造现代能源体系提供了政策平台,成为能源加快转型的牵引力。区域发展的高质量需求更考验着能源革命的速度与成效。
  粤港澳大湾区能源需求量巨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7处提及“绿色”,19处提及“能源”,15处提及“低碳”。构建一套清洁、低碳、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迫在眉睫。
  全国人大代表、明阳智能董事长张传卫表示,要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能源体系。粤港澳大湾区临近海洋,可以为大湾区的飞速发展提供能源和经济动力。
  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指出,雄安新区历史包袱轻,未来发展不受“路径依赖”的束缚,有条件做出高起点的能源发展规划,打造全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打造现代能源体系重要内涵之一,是不断提升能源供给清洁程度,让区域发展绿色动力十足。李伟指出,雄安新区地热资源较为丰富,发展光伏产业、生物质能产业条件较好。要全面建设“多种能源协同、源网荷储协同、集中式与分布式协同、规划建设与运维管理协同”的能源供应系统。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敬东表示,目前,电网创造、电网智造在雄安新区多处布局、全面发力,将实现风、光、水等多种清洁能源联合互补运行,区内100%清洁能源供电。
  张传卫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中,要大幅提升海上可再生能源占比。海上风电、洋流发电、潮汐发电、海水制氢、海水淡化,都应该成为加大加快开发的能源。
  因地制宜
  发展绿色优质能源产业
  新时代区域化发展需要“张扬个性”。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双指出,如今不同区域规划本身有不同功能、不同定位。要彰显不同区域要素禀赋、发展基础与特色,区域路径规划更加“精细化”“个性化”。
  能源产业也结合不同区域发展需求,定位自身的角色,或升级或退出,或兼并或转型,进一步融入区域发展大局之中。
  石油石化是东北支柱产业。今年两会上,石化产业如何转型,更好地促进东北振兴,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指出,要充分发挥东北国有石油石化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围绕地方重点产业建设,促进产业链向高附加值中下游的延伸。
  全国人大代表、大庆石化分公司总经理康志军建议,要推进“油头化尾”落地,支持大庆建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2020年,大庆石化乙烯、丙烯、碳四、芳烃4条产业链将全面建成投产,推动大庆油城进一步转型发展。
  除了石化产业,在此次两会代表团开放日上,东北三省都不约而同宣布,2019年将因地制宜推进能源重大项目建设。辽宁省将继续推进恒力炼化一体化二期、辽阳石化改造、红沿河核电二期等项目建设。吉林省要加强对俄油气等能源资源引进利用,加快“气化吉林”建设,推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抓好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建设。黑龙江省将新增9个玉米燃料乙醇项目,建成中俄原油管道二线等。
  有进亦有退。同是石化产业聚集地的长江经济带,则要遵循“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导向,引导石化企业有序升级转型,或者关停退出。
  长江沿岸航运便利,目前约有40余万家化工企业,还有7大炼油厂,上海、南京等石油化工基地,化工产量约占全国46%,已形成覆盖长江上中下游的石化工业走廊。工信部指出,到2020年前,要基本完成长江经济带重大风险隐患企业的搬迁改造,要优化调整沿江化工产业布局。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提出,应围绕“清洁能源与新材料智能绿色制造”,建设长三角清洁能源与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生态化工业园区,打造中国版“墨西哥湾”。
  软硬并举
  架起互联互补崭新桥梁
  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打破地区分割和利益藩篱,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联动性和整体性,是区域、区际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
  能源领域是打破行政壁垒、形成区域统一协同的重要抓手。在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也表示,要从软和硬两个方面,推动区域之间能源资源配置和互补。
  两会上,多个省份呼吁要强化电力资源配置。西部大开发中,风电、水电资源是优势,但是存在消纳问题。而河南、湖北、山东等中东部省份耗煤量大,在限煤令下急需要外电送入,是中部崛起需要弥补的短板。
  加强电网互通、输送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共同呼声。四川省常务副省长王宁在开放日上表示,四川省清洁能源装机总量和发电量均居全国第一,但是长期以来电力缺乏清洁能源跨省跨区消纳的通道,使得西部资源优势还未转为发展优势。
  近年来,河南省加强与西部省份“联姻”,加强电网建设和技术改造,加大外电吸纳力度。2018年该省吸纳量占到西北电网外送华中总电量的60%,既缓解了西部电力消纳问题,也满足了本省能源需求。
  区域协同互补不仅体现在硬件上,也体现在治理协同机制等软件上。2017年《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印发,提出能源战略协同、能源治理协同、能源绿色发展协同、能源运行协同、能源政策协同等要求,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全面压减煤炭消费总量。
  近年来,京津冀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在能源分工协调、一体化开发的模式上逐步形成共识,并在电力、热力供应领域探索推广,5年来,京津冀细颗粒物(PM2.5)浓度累计下降25%以上。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体现在构建跨行政区的能源产业链。目前,在长三角一半城市都有石化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各城市在规划协同石化产业体系和分工合作上尚缺乏统筹。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围绕长三角能源一体化融合发展表示:“长三角地区存在一种天然融合。过去的十几年建立的皖电东送机制,带动了长三角整体能源清洁高效发展。下一步应在经济、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更多合作,实现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