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对国内上游业务高质量发展的透视
专家论坛

对国内上游业务高质量发展的透视

2018/12/12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多重承压提速转型之路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8-12-11]
  12月7日,欧佩克与以俄罗斯为首的非欧佩克产油国关于减产达成了协议,国际油价小幅上涨,中止此前两个多月的震荡下挫之势。此前,国际油价已创35年来最长连跌纪录,让面对多重挑战的国内上游业务发展再添新压力。
  当前,国内上游业务内外高度承压,资源品质劣质化、勘探开发成本高企化、地下地上条件复杂化等给国内上游业务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政治大变局下,国内原油年产量重上2亿吨也早已提上日程,亟须上游业务快马加鞭,努力走出一条量效齐增的发展之路。
  如何在内外多重压力下,寻求破局之策?这是国内油气上游业务所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攻克三大难关——
  产量增速不足、技术适应性不够、管理效能提升有限
  “无论面临何种挑战,上游业务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供给仍是不可撼动的主题。”对于这一点,业内已经形成共识。
  当前,我国能源安全形势并不乐观。2017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预计今年将突破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预计也于今年突破40%。
  “我国现阶段油气对外依存度远远高于美国历史上的最高依存度。处在世界大变局的历史时期,这样高的对外依存度,显然是我国能源安全的软肋。”中国石油咨询中心专家查全衡表示。
  站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今年年初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石油战线做出重要批示,明确要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增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能力。
  然而,履行这一历史使命并非易事。总体分析来看,我国油气高质量供给面临三大挑战:产量增速低于消费增速、技术进步速度赶不上资源劣质化速度、管理提升效能跑不赢成本增长对效益的侵蚀。
  据2018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我国石油日产量仅384.6万桶,无法满足高达1280万桶的日消费量。随着消费和产量增速差距越拉越大,我国石油供需矛盾也将愈发突出。年鉴显示,2006年至2016年期间,我国石油产量保持0.8%的年均增速,远低于石油消费量5.2%的年均增速。
  历经几十年发展,各油气田勘探程度越来越高,资源品质劣质化趋势愈发明显。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油气勘探整体进入以岩性油气藏为主的阶段。“十二五”期间,我国已探明石油储量中,低渗、超低渗储量占70%,低丰度储量占90%以上,整体进入低品位资源勘探阶段。天然气新增储量近年几乎全部是低品位资源。然而,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尚不能满足勘探开发对象劣质化、深难化需求,在研发集成化、经济性、颠覆性技术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另一大矛盾则是成本管控问题。从勘探开发成本角度看,控投资、降成本、增效益难度越来越大。以中国石油为例,同样1亿吨原油产量,2017年总井数比1995年增长了4.6倍,单井日产量由5.7吨下降至1.6吨,油气成本和操作成本居高不下。尽管近年来国内上游企业不断在管理提升上下功夫,但总的来说难以遏制勘探开发成本刚性上升趋势。
  厘清三大关系——
  速度与质量、老区与新区、当前与长远
  与国际油市愁云惨淡相反,国内各油气区正上演一场场夺油争气攻坚战。隆冬时节,新疆油区一改往年冬休传统,40余台钻机连续施工,鏖战玛湖和吉木萨尔大油区;在川南页岩气开发现场,来自全国的上百部钻机齐聚首,夺油上产正酣……
  越是增储上产的关键时刻,越要冷静思索——在全力提速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的同时,如何实现速度与质量共舞、如何在老区和新区做取舍、如何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这些都是上游业务实现高质量供给的关键问题。
  在大港油田总经理赵贤正看来,上游业务实现高质量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必须要处理好。“既要讲速度又要讲质量,无论何时速度都要服从质量。”而在国内勘探开发全力提速的当下,亟须上游企业在找油找气上、在开发水平上有所突破,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增添“底气”,此时对上游企业研究质量、方案质量、工程技术服务质量、施工质量、发展质量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高标准,而这也是决定高质量油气供给能否实现的关键一环。
  高质量油气供给需要不断夯实厚家底,而这需要优质储量不断涌现。优质储量去哪找?业界看法不一。“把投资工作量向新区倾斜”的观点不鲜见。
  反观美国近年来的油气发现,其80%以上的储量增长来自老油区,非常规油气增长主要也来自老油区。而在我国,老油区也展示其巨大的资源潜力。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在探井密度达到4平方千米一口井的济阳坳陷里创造了连续20多年、新增石油探明储量每年超1亿吨的不俗业绩。中国石油在开发了40多年的渤海湾盆地,近年相继发现了辽河兴隆台潜山内幕油藏、冀中牛东与廊坊河西务潜山等优质油气田,展现了老区勘探蓬勃的生命力。
  “我们在积极开拓新区、新领域的时候,不应忘了老区的持续发展,老区才是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的基本阵地。”查全衡表示。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越是重任沉肩之际,越是发展提速之时,“短视病”“空疏病”等问题越容易涌现。面对当前国内油气产能大规模提速的局面,集团公司领导曾几次提示,必须立足长期低油价,坚持低成本战略,决不能因为投资大、工作量大而放松投资和成本控制,避免油价走低,新建产能变成新的包袱。面对国内油气亟须增储上产的紧迫局面,赵贤正认为,要遵循科学规律办事,能上得去还得稳得住。
  实现三大跨越——
  认识升级、技术升级、变革升级
  尽管受到地上地下条件恶化等重重“围堵”,但历经近几年低油价的洗礼,国内上游业务整体管理水平、员工队伍实力都有了质的飞跃,这是严峻的内外部条件下实现高质量供给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有利条件。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准突破口,从认识上、技术上、改革创新上精准突围,实现逆境超越。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P.A.笛克曾感叹道:“有时我们曾经认为无油可找,实际上,我们只是缺少新的思路而已。”这一点也反映在我国石油资源量的变化上。1922年,美孚石油公司曾对我国石油资源量进行了测算,判定全国石油资源量仅有1.75亿吨,是个完完全全的贫油国。然而,国内石油战线员工通过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探索,彻底将“贫油”帽子甩掉。根据2014年国土资源部测评,我国陆上常规石油资源量达1085亿吨,且探明率不高。常规石油资源探明率不到四成,常规天然气资源探明率不到二成。据世界范围内统计,油气资源探明率(储量/资源量)在60%之前,每年探明储量可以快速增长,并有发现大油气田可能。这坚定了我们一定要通过认识升级,推动油气资源量持续增长的信心和决心。
  资源潜力的变化速度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度。“资源量、储量是技术经济条件的函数,即技术进步了,经济门槛降低了,资源量、储量就会增加。”专家表示。
  高质量油气供给需要高水平的科技供给。就是要瞄准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加大研究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加大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力度。今年年初以来,中国石油着重强调打造复杂山地高精度三位地震技术、深井和长水平段水平井钻完井技术、压裂等大幅度增产技术“三把利剑”,为实现稳油增气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此前油气上游领域变革不断,也已取得初步成效。2014年,中国石油大胆推动扩大经营自主权试点,通过放权激发内部活力和动力。去年,中国石油启动第一轮矿权内部流转,效果显著,打破河套盆地找油40余年沉寂的局面……但新形势下,革新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变革举措要进一步升级。有专家建议可在上游领域进一步引入各种所有制,或通过建立储量市场等方式,充分激活上游市场,产生更大的效益。
  油价起伏不定,高质量供给之路崎岖不平。唯有勇立潮头,认清问题,找准突破口,勇于求变,方能逆势而上实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