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新常态将开创能源发展新格局(图)
专家论坛

新常态将开创能源发展新格局(图)

2018/10/31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导刊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8-10-30]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1984年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增长一个比较快的阶段,GDP平均增长率大约在15%左右。这是中国迅速弥补吃、穿、用短缺的时代。这个15%超出了中国潜在增长利润,经济发展处于茶高速时期,所以开始进行调整。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专门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地位。中国经济增长率在14.2%左右。中国又开始经济调整,使得增长率恢复到了9%左右的水平。
  1997年左右亚洲经济危机,中国又开始刺激经济,经济开始快速增长。2007年之前,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在14.1%左右。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的经济开始降速,进入到一个中高增长阶段,大致居于在6.7%—7%这个区间。
  中国经济在长达近40年中不断高速增长,从1980年世界第12位,到2010年已经排名在全球第2。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当中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增长,在世界经济增量中占30%以上。从产业结构变动看,中国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是非常典型的工业化推进现代化。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的第二产业比重超过了40%,而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一直在40%以上,最高的时候达到48%左右。
  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使得我国农业劳动就业人口迅速下降。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在30%以下,印度在50%左右。由于工业快速发展带动劳动力的转移,我国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非常大。我国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在30%左右,印度始终在20%以内。
  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得中国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背后是生产效率和科技贡献率。由于我国整个工业结构的优化使得科技进步非常迅速。就某个阶段来说,现代化过程就是工业化过程。另一个规律是需求的收入弹性。人们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农业和工业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正是由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生产率上升和需求的收入弹性才推动了整个工业化进程。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化是非常典型的工业化结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在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高后低,第三产业比重稳定上升。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针对奋斗目标,中国经济有三个标志性的50%。第一个,中国服务业增加值超过了50%。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工业引领经济增长,推动工业发展,现在服务业已经成为第一大产业;第二个,城镇化率超过了50%。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镇化率只有18%;第三个,最终消费超过了50%。中国为什么发展如此之快?主要靠投资拉动。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服务业、消费、城镇化率全部超过了50%,也可以看出中国的工业化靠工业,靠投资拉动的增长过程基本结束。
  从中国的发展过程看,其实更为严重的是低收入陷阱。中国到1998年才进入到中高收入群体,这个时间长达20年。从这个角度看,低收入陷阱对低收入国家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很多发展中国家当时和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水平差不多,现在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中国也是跨过低收入陷阱以后才迅速的起飞。正是这样一个发展状态使得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状态。
  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一些长期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人口红利消退。中国劳动力从2012年开始减少,老龄化程度在加深,现在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在12%左右。从人口因素看,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减弱。
  第二个问题是资源环境约束。40年的高速增长靠投资拉动,使得水、大气、土壤等都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环境影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清晰地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及其改革方向、重点任务。这是继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第三个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中部和西部人均GDP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的人均GDP,中西部不到东部的一半。中西部城镇化率也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不到50%。
  第四个问题是居民收入差距。中国现在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大致在2.7倍左右,最高的时候达到3.3倍左右。世界平均水平大体是1.6倍,中国城乡差距也是世界少有的几个国家之一。中国虽然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面临着一系列长期问题,原来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现在要转向靠创新驱动拉动经济增长。
  中国曾经的经济增长靠劳动、靠投资推动,现在则要靠创新推动。总体而言,从1979年—2015年,投资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超过了70%,全要素的贡献率是30%。比如我们收入1万块钱,7000块钱都是设备和劳动的投入,成本超过了70%。
  从增长的角度看,发达国家虽然增速比较慢,但是它的全要素贡献率非常高。比如美国70%,收入1万块钱,投入只有30%,70%是利润。所以我们下一步主要推动经济增长点,提高中等收入。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大量引进外资,中国现在是第一、第二FDI(外商直接投资)大国。国外技术引进不仅提高了中国的产业水平,而且推动了管理水平,使中国进一步全方位开放。“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们去国外出访,很多国家担心外资的投入对经济和产业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产业非常低端,也非常脆弱,外资投入把中国的很多产业都冲垮了。但是中国也正是在和全球跨国公司巨头竞争中提高了自己的产业水平。
  由于科技进步,现在R&D(研究与发展)投入水平达到2.1%,超过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平均水平。中国改革开放之初,R&D(研究与发展)投入仅几百万,现在达到将近2万亿的投入。
  开创能源发展新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的能源革命——供给侧改革与结构优化,2017—2050》显示:我国能源需求的峰值已经到来,预计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将分别降至40亿吨、37.4亿吨和30亿吨标准煤。
  目前,我国70%的能源和电力需求来自工业,而钢铁、有色、建材这三大行业的能源需求占工业需求的40%以上,从而直接影响相关行业(例如煤炭、电力)需求,带动近30%的能源总需求下降。
  未来我国能源需求的增长点在于高端制造业和生活消费。随着能源需求的下降,能源将不再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是能够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实现平衡。正常情况下,能源供给能力应略大于需求,从而实现有效保障。
  能源供给瓶颈消除,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导致能源产能在部分地区扭曲配置,但长期看将有利于形成能源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机制。由此将促进能源供应商创新商业模式、技术模式,为终端用户提供更为个性化和高质量的服务,也有助于推动我国能源体制和电力体制的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40年,能源体制仍然处于分散状态,能源体制总体分电力、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四部分以及核电。中国的体制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和管理,但是在能源的互联互通互补一致性上,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中国成立了能源局,但在多种能源的协调上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能源的互联互通对一个国家来说不是轻而易举的,在国际上推动全球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确实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即便挑战很艰巨,“一带一路”在面对现在全球经济社会和政治挑战方面,确实是一个抓手,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李平:中国社科院数技经所所长、中国数量经济学会会长、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