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哈萨克斯坦阿特劳炼厂完成改造升级
专家论坛

哈萨克斯坦阿特劳炼厂完成改造升级

2018/9/17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化新闻网2018-09-14]该项目总承包商为中国石化炼化工程(集团)公司,改造后,炼厂汽油日产量由原来的1900吨增至4500吨,成为哈国石化产品种类最丰富、质量等级最高的炼油厂
  中国石化炼化工程(集团)公司承担EPCC总承包建设的阿特劳炼厂石油深加工项目,8月30日正式交由哈方生产运营。据悉,改造后,阿特劳炼厂汽油日产量由原来的1900吨增至4500吨,成为哈国石化产品种类最丰富、质量等级最高的炼油厂。中国石化作为阿特劳炼厂改造升级项目的总承包商,先后派出千余名员工,参与了芳烃和石油深加工两个项目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取得重大成果。业界表示,该项目对加强中哈双方长期能源合作、深化中哈友谊、打造中国炼化技术成为国家新名片、助力两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2010年芳烃工程总承包合同的签约,至石油深加工项目近日完成最后一套装置生产管理权移交,中国石化历时八年帮助哈萨克斯坦完成了阿特劳炼油厂改造升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8月30日,横跨亚欧大陆的哈萨克斯坦西部油城阿特劳,在波光粼粼的乌拉尔河水映衬下,云淡风轻,层林尽染。中国石化炼化工程集团石油深加工项目开工部经理张帆与哈萨克斯坦阿特劳炼油厂总工艺师马克耶夫,在炼厂营地会议室签署了26万吨/年异构化装置生产管理权移交证书。该套装置生产管理权的移交,不仅标志着中国石化EPCC总承包建设的石油深加工项目正式完成中哈生产交接,而且标志着阿特劳炼油厂新一轮技术升级改造顺利完成,成为哈萨克斯坦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炼油厂。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石化树立了中哈能源合作的新标杆。
  联合总承包“交钥匙”工程,助力哈萨克斯坦能源结构调整
  哈萨克斯坦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但一度受限于本国老化的炼化技术,高标号成品油大量依赖进口。自2010年以来,中国石化炼化工程集团先后以EPCC合同模式承担完成了芳烃、石油深加工项目两个工程总承包建设任务。其中,芳烃项目于2015年12月建成投产,填补了哈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也对缓解哈国国内高标号汽油供给的紧张局面、有效推动清洁能源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阿特劳炼厂石油深加工项目由催化裂化、汽柴油加氢等12套工艺装置及系统配套设施组成,项目合同额为16.8亿美元,是中国石化炼化工程集团、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和哈萨克斯坦KSS公司三方联合总承包的一项“交钥匙”工程。其中,洛阳工程公司代表炼化工程集团承担项目执行,负责催化裂化、柴油加氢等11套工艺装置和配套设施共36个单元的EPCC工作。日本丸红株式会社负责部分设备材料采买,KSS公司负责硫黄回收及公用设施共24个单元的EPCC工作。
  此外,炼化工程集团十建公司、五建公司、山东胜越分别承担了施工安装工作,洛阳石化和九江石化承担工程开车工作。
  2013年1月,项目设计率先启动,洛阳工程公司把进度和费用作为项目实施的两条关键路径。为了满足项目建设用地拆迁的要求,他们把药剂设施和装卸台等公用工程单元列为优先突击的单元;为加快设计出图,他们采取了主设备由设备专业请购、制造厂出图、设备专业审图的作业模式。
  为了有效降低项目成本,他们推行限额设计,采取了钢结构采用螺栓连接、混凝土柱采用预制柱、混凝土立柱与基础连接采用杯口连接结构、设备平台采用螺栓连接等设计方案,既减少了项目现场焊接量,又加快了施工安装进度。经过采购谈判,中压柜和低压柜价格相比其他项目同类产品价格下降2%,起重机单台设备价格成功减少1/3。
  带动国内设备材料出口中亚,近万吨设备跨万里海运
  从芳烃项目到石油深加工项目,我国国内生产的设备材料约占六成,带动了中国制造出口中亚。
  为了确保设备材料顺利运抵,洛阳工程公司采取了海运、汽运、铁运、空运等运输方式。从国内采买的第一批系统给排水地管材料于2014年5月10日运抵现场,到最后一批超限设备海运到港,整个项目累计签订的采购合同达上千份,通过陆路运输到项目现场有707个批次、约34000吨、2000车(箱);通过海运的设备共发运5个批次,达8842吨。
  每批设备材料的出厂、长途运输、转运、换装、通关、认证,都费尽周折。其中,最让项目采购经理难忘的还是2015年8月中旬最后一批次超限设备的万里海运。
  按照物流运输计划,分馏塔、急冷塔等17台设备需要2015年入冬前通过中国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地中海、黑海、伏尔加河、乌拉尔河运抵阿特劳码头。项目物流工程师在当年7月下旬就将在山东、江苏及天津周边生产制造的30段大型设备和19箱配件一路“护送”、集中到天津港临港10号码头。为了加快进度,他们与远在欧洲的外轮公司总部沟通后,采用船吊和岸吊同时进行的交叉作业方式,提高了装货速度。
  8月12日22时,这批货物总算完成了装船任务,并同时办妥了第二天离港的所有手续。不料,当天深夜,距离港口十几公里处的当地危险品仓库突发爆燃事故。直到得知满载这批大型设备的“麦克号”巨轮在天津港封港前已驶离码头,项目采购经理一行才松了口气。
  跨国采购、万里海运,刷新了中国炼化工程建设史上物流运输距离最长的纪录。项目组将部分容器、钢结构、材料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地采买,境外采购额度突破1亿美元,为中国石化在中亚市场培育了一批海外优质供应商。
  从几近停工到“人气”鼎沸,遇困难时当地工厂主动伸援手
  2013年11月,项目土建基础施工刚刚开工不久,就面临劳务签配额不足、施工人力投入不足等困难。由于项目资金链中断、施工分包商停工或撤场,让项目施工遭遇时断时续的窘境。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驻哈使节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从总承包单位到施工单位项目管理团队都毅然选择坚守。他们主动拜访哈石油和阿特劳炼厂管理层,与哈国劳动局等政府部门沟通,扩大当地用工规模。与此同时,将桩基、混凝土、钢结构安装、建筑、保温等工程交给当地专业公司承包,尽可能增强当地居民对中资企业的认可和信赖。
  至2015年6月,在2.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会聚的施工分包商一度达140余家、约6000名工人。其中当地施工分包商超过100家、工人超过4600名。2015年5月,催化装置反应器吊装就位。2017年1月,柴油加氢精制装置设备安装基本完成。
  2017年春,由洛阳石化和九江石化派出的开工队伍陆续加入项目团队,石油深加工项目现场向项目建成投产目标发起了最后冲刺。
  2017年6月9日催化主风机试车,是一个里程碑节点。6月1日晚,施工一部反映催化主风机调整垫片厚度偏大,无法满足机组找正的要求。按进度分解计划,留给处理问题的时间只有33个小时。他们最终确定了找当地现加工的思路。
  6月3日是个周六,尽管当地工厂没有周末加班的习惯,项目采购人员仍然带着样品,直奔有过合作关系的阿特劳机械厂,经过当面与老板商谈,最终,机械厂老板同意周六加班,按时全部加工完成。
  当天下午,材料准时到达催化装置二层平台,交付钳工班长安装。经过各工序共同努力,提前3天实现了主风机试车成功。6月8日至1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焦点访谈》等栏目对项目建设历程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哈国小伙儿8年来与项目共成长,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师傅”争光
  生性腼腆的哈籍小伙儿米尔扎是一位80后。经过芳烃和石油深加工两个工程总承包项目建设的历练,他已由一名普通的俄语翻译,成长为项目施工管理组的主任工程师。
  2010年11月,29岁的米尔扎从哈萨克斯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毕业后,在炼化工程集团哈分公司公开招聘中,凭借一口流利的汉语,成了芳烃总承包项目部施工管理组的一名翻译。洛阳工程公司现场工程师看到他勤奋好学,又有专业基础,就主动给他讲设计图纸、标准规范,指导他向土建专业技术管理方向发展。
  2014年5月,刚刚走上土建工程师岗位的米尔扎转战石油深加工项目。面对项目建设单元多、地域分散的困难,他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当地施工单位质量、进度监管和工作界面关系协调上。一次,他听到一家施工单位反映,设计图纸中土建与采通两个专业通风管线标记不一致、影响施工进度,便立即翻图纸查证。发现属于土建图纸漏标的情形后,他一边及时向设计代表反映进行变更,一边联系现场按新的要求先进行施工,这一有效处理,得到了中方主管和项目业主代表的一致认可。
  到了石油深加工项目建设高峰期时,项目又将米尔扎的工作岗位提升到了主任工程师,管理当地30多家施工分包队伍。他每天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陀螺,奔波在现场各个角落。同事劝他多注意休息,他说:“只要施工队在干活儿,我就得把关质量和进度。我得给我的中国师傅争光啊!”
  多年来,米尔扎获得项目年度“优秀员工”和“一千万安全工时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曾作为优秀哈籍员工代表到炼化工程集团总部、洛阳工程公司、十建公司参观学习。他说:“能够在中国亲身感受中国石化企业文化魅力,有种回家的感觉,很亲切,很幸福!”
  2017年12月,阿特劳炼厂催化裂化装置和液化烃脱硫、硫黄回收等装置及系统单元同步开始生产运行;2018年3月27日,催化装置产出符合K4和K5环保标准的汽柴油产品,与欧4、欧5标准相当;4月,柴油加氢装置点火烘炉;6月,异构化装置投产,标志着整个项目各单元成功投入试运行;8月,向业主正式完成生产管理权移交。8年合作,中国石化员工为助力中哈友好、推动哈萨克斯坦工业发展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