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海洋石油勘探技术交流会观察
  [中国海洋石油报2014-05-05]近年来,中海油的勘探工作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截至2013年底,公司在中国近海新发现三级地质储量再创历史最好水平,近海勘探商业成功率达30%。
  “认识的进步、思路的变化使我们在勘探过程中取得好成">
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石化市场  >  水运助推燃料油消费 亚洲成世界燃料油重心
石油石化市场

水运助推燃料油消费 亚洲成世界燃料油重心

2013/8/6 10:02:02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2014年海洋石油勘探技术交流会观察
  [中国海洋石油报2014-05-05]近年来,中海油的勘探工作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截至2013年底,公司在中国近海新发现三级地质储量再创历史最好水平,近海勘探商业成功率达30%。
  “认识的进步、思路的变化使我们在勘探过程中取得好成绩。”总公司总地质师朱伟林在2014年海洋石油勘探技术交流会上作总结讲话时说。
  4月15日~17日,中海油召开两年一度的海洋石油勘探技术交流会,集中展示和交流公司近年来在勘探方面取得的创新认识和技术进步。会上,52名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登台发言,认真聆听每一份报告,可以从中找出一个共通的关键词——创新。
  认识创新引领勘探突破
  世界著名地质学家华莱士曾说过一句在石油界广为流传的话:“石油在地质家的脑海里。”对于油气勘探来说,通过提高认识和创新思维,在勘探禁区也可以找到大发现。
  渤海断裂带的勘探发现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业界很多人认为,活动断裂带的油气容易散失、难以聚集,开采难度大,可中海油偏偏不放弃,研究提出活动断裂带成藏理论,据此找出一批油气田,海油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活动断裂带也能勘探出油气。
  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通过对郯庐断裂带进行大规模的系统研究,最终形成“走滑转换带控藏”这一重要的创新认识。据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项目经理徐长贵介绍,增压型走滑转换带控制了大型圈闭的形成和油气的富集,它是郯庐断裂带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重要场所。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创新,中海油近年来在渤海湾不断有新的商业发现。
  曾几何时,传统的勘探思维还一直在质疑:中国近海到底还有没有大中型油气田?
  在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历经两轮对外合作,外方苦寻几十年无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外方钻探3口探井均无油气发现;从1996年到2011年,历时15年仍无斩获,外方丧失信心后黯然离去。
  同样的区域,海油却一钻成功。开平凹陷于2012年回归自营后,研究人员转变思路,勘探领域从老区转向新区,勘探思维从新近系转向古近系,由此一来,开平凹陷终获商业发现。
  白云凹陷上演了与开平凹陷类似的故事。外方认为位于白云凹陷的荔湾3-2构造无“亮点”,即构造目标砂体没有明显的地震振幅异常,荔湾3-2可能不含气或含气性较差。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的研究人员继续深入研究,突破了外方须有“亮点”才可能含气的认识,最终收获荔湾3-2这一重要的商业发现。
  技术创新提升勘探水平
  除了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技术进步也是推动中海油勘探工作稳步前行的强大引擎。
  在地球物理方面,中海油创新了一系列技术,斜缆采集、高密度地震、宽频处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测压作业、解释性处理一体化等技术都紧贴实际,经济价值高,应用前景广。
  80后陈兆明是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研究院的一名工程师,他在交流会上汇报的题目是《斜缆宽频地震在珠江口盆地的应用》,“斜缆采集是相对于现在流行的电缆水平沉放采集来说的,其电缆沉放深度不是水平一致的,而是倾斜沉放的,从而拓宽了地震资料频带,使采集到的信息更加准确和完整。”他介绍。
  中海油服油田技术事业部资料解释中心主任杨玉卿介绍的海上复杂储层岩性及流体性质识别关键技术,令诸多与会者印象深刻。该项技术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软件,有效解决了复杂储层评价的部分重大难题。凭借此项技术,工作人员可明确判别复杂储层的好坏。
  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自主研发并成功应用半潜式平台螺杆泵测试配套系统,公司的半潜式平台稠油、高凝油测试技术因此迈上一个新台阶。这套系统为中国海域内较深水域的稠油高凝油藏测试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武器,彻底改变了这类油藏测试的被动局面。目前,这套技术已经从浅水走向深水,从国内走向国外。前不久,这套技术还“亮剑”海外,在刚果(布)深水稠油测试中应用成功。

一国际标准的接轨。

  实践上,该《指引》是中国石油根据行业特征、自身实际加上ISO26000核心部分拟定形成。其中不仅包括各级公司社会责任管理的衡量指标,更包括各利益相关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