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石化市场  >  国际油价回探80美元以下的再思考
石油石化市场

国际油价回探80美元以下的再思考

2009/11/3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华夏时报2009年11月1日]  10月21日至23日,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期货价格连续3天超过每桶80美元,达到本年度国际油价的最高点。由于市场人士通常认为70至80美元是油价的正常区间,这就使得高过80美元的价格变动尤为敏感。价格变动的背后到底有哪些推动因素,这些因素又是否会持续推动价格进一步上涨,这些问题也迅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国际原油市场供求的基本面情况尚未发生任何转变,因此并不是近日油价上涨的原因;而石油本身金融属性的表现,却是本年度油价回探80美元最直接的推动力量。
  从国际原油市场的基本面看,供求格局尚未发生任何显著改变。供给方面,以钻机开工数为投资和产能上限的指标,在近两个月内一直保持基本稳定。而且,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全球和美国的油气钻井数量还略有回升之势。可以肯定地认为,产能方面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需求方面,尽管全球经济状况已经呈现好转之势,存在推高油价的可能,但各方面数据并未显示需求有明确回升。进一步看反映市场供需缺口的直接指标,今年下半年以来OPEC剩余产能一直保持在每日380万桶上下的水平,9月中旬以来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以外的原油库存量也基本保持稳定,虽然10月22日美国政府的周数据显示汽油库存突然大幅下降。可见,市场并未呈现供求不相匹配的局面,基本面因素不能推动国际油价的迅速上涨。但是,近日来美元币值的迅速变化和石油期货市场对美国股市信息释放的反应已经明显地影响到国际油价的表现。
  具体讲,最近推动油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10月以来美元出现了加速贬值的趋势;二是10月中旬开始,英特尔、高盛等美国上市公司率先公布的最新季报表现大多超出市场期望,从而对股市进而对原油期货市场产生了冲击。
  通过观察美元汇率可以发现,美元在10月以来呈现出明显的加速贬值趋势,这同目前的全球经济状况有两个方面的关联。其一,危机发生一年来,美联储向市场注入了天量流动性,美元贬值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直如影随形。虽然目前全球经济驶向回暖,但9月20国集团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已就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达成共识,10月21日美联储发布的褐皮书也再次反映了这一态度。根据彭博社的报道,联储虽然认为美国经济已经出现止跌企稳的态势,并已呈现出温和增长,但也表示市场的通胀压力几乎不存在,银行信贷的需求也较为疲软,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信贷质量的进一步下降。因而总体来说,虽然经济正在积累增长的动力,但诸如信贷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领域依然缺乏活力。可以想见,褐皮书的发布使市场对中短期内联储的加息预期进一步下降,直接推动了美元的加速贬值。
  另一方面,本次经济危机的底部已经基本形成,全球整体经济形势正在好转。在这种情况下,非美元货币资产的投资机会逐渐增多,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逐渐回升,导致市场对美元的避险需求下降。10月以来,美国一年期国债收益率月均值下降到0.36,同3月份0.63的水平相差甚远,也显著低于今年以来0.48的平均值,更推动了这一趋势。在危机中大量购买美国国债以保值避险的资金已经开始流出美国,造成了美元的贬值。
  可以认为,最近美元贬值的速度太快,是形成国际油价上涨的一大动力。自去年经济危机以来,更多的人相信美元贬值的趋势会一直持续。因此,抛开所有其他因素,从长期看,国际油价必定会随美元的贬值而不断上升。而在短期内,美元却不可能继续以现有的速度贬值下去,美元币值对油价的影响将会比较温和。所以,仅就美元币值而言,目前继续推动国际油价迅速上涨的可能性非常小。
  10月中旬以来,美国进入了上市公司新季报的密集发布期。高盛、摩根大通、英特尔等一些蓝筹大公司率先公布了超出市场预期的盈利,导致投资者的乐观情绪随之顿时大幅高涨。伴随着道指突破万点大关,石油期货市场上非商业参与者拥有的多头头寸占整个市场所有多头头寸的比例达到今年以来的最高点,油价也跟着站上了每桶80美元的高位。10月22日美国政府公布数据显示,过去一周内汽油库存大幅减少,对当日的油价上涨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此次油价回探80美元,在很大程度上是累积信息释放对股市产生影响的副产品。然而,部分公司三季度的优秀业绩毕竟已经成为过去,而大多数主流机构和经济学者对四季度以及明年整体经济的增长仍持谨慎态度。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财政刺激计划已经持续了一年,财政赤字已居高位,显然无法长期维持。而美联储规模两倍于去年同期的资产负债表也意味着其很难再向金融体系注入更多的流动性。因此,在传统的经济刺激计划接近尾声之后,经济是否能够重新步入增长轨道还是未知数。所以,当股市上信息释放的效应被市场消化之后,国际油价想要继续稳定在80美元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市场乐观预期的支持。   建立在对以上两个方面情况的认识之上,笔者认为,此次油价上涨的推动力量难以保持强劲坚挺的势头。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维持80美元的油价水平需要很多因素的支持,如偶然性因素的不断出现、基本面情况的轻微变化,如美国持续发布原油库存继汽油库存之后出现显著下降的消息等等。不过,虽然我们眼下暂且无需担忧国际油价的迅速上涨,但谨慎理性的思考通常具有现实意义。此次油价回探80美元这个敏感的关口,实际上提示我们再次认识、思考和重视石油的金融属性。   所谓石油的金融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以美元对石油计价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注定了石油价格必然反映美元币值;其二,在商品市场交易的石油已经具有非常典型的金融产品特性。因此,在“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大背景下,需要时刻关注美元币值变化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同时,对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新信息”的披露和投机活动的影响,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只有尽量把握住这两个相对不稳定的“金融”层面及其背后的各种因素,我们才有可能在“产业”层面结合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状况,对国际油价的走势和持续性做出正确判断。   我们认识到,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在利益分配上是美国同其他国家“一赢多输”的格局,制度构建上仍无法摆脱“特里芬悖论”的诅咒,具有多重内在不稳定性。而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由于交易标的实物具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基础和加工技术作为桥梁的存在,各类油品之间至少在理论上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因此价格正向关联,投机活动对WTI和BRENT等少数风向标类型的油品进行操作就可以轻松影响“整个”原油市场的价格水平,在石油期货市场上获得“以小博大”的效果,进而使这个初级产品市场更具有金融市场的特性。这些制度结构内在的本质缺陷共同造成了国际油价在进入长期上升趋势的同时,价格波动性不断加大,屡屡冲击全球经济。对于中国这样以外币进口石油的大国,自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国家石油安全已经不仅仅是传统“产业”意义上的供求匹配问题,2008年国际油价的表现已经将“石油价格安全”问题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至少,积极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并加强对全球石油期货市场的监管等制度性变革,已经成为目前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基本共识。此次国际油价回探80美元让我们重新思考和认识了石油的金融属性,同时也再一次提示我们,中国要想解决好包括石油安全在内的一系列国际经济问题,除了妥善应对国内发生的经济状况,还需要逐步推动全球经济制度结构的良性变迁。正如当今很多学者都在思考的,中国需要潜心构建一套明确、系统、具体的国家政治、经济和外交战略,服务于中国的强国大业,最大程度地降低不可控制、不可影响因素所产生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