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石化市场  >  国家信息中心:明年世界石油需求依然旺盛
石油石化市场

国家信息中心:明年世界石油需求依然旺盛

2008/1/3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ĽIValign=left> 
   [《中国投资》2007年11月12日]
   普光大气田开发面临世界性难题
   破土动工的长输管道,翘首以盼的下游市场,紧张建设的天然气净化厂,规划宏大的地方石化版图,低调潜行的各路淘金者……这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商业图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转化为滚滚财源,事实上取决于中石化投入数百亿的投资到底能够开发出多少天然气
   引言:
   10月17日,通向四川省宣汉县天生镇立架山的一条狭窄公路上,由各种卡车和工程技术车组成的车队缓慢行驶,车上满载着的钻探设备和管线材料,两侧则是群山起伏、峭壁林立。车队的目的地,是全长3000多米的一条特大隧道工程的施工现场。
   这里是继中石油西气东输管道之后、中国陆上第二条天然气长输管道——川气东送管线的起源地。该条管道由中国另一大石油巨头中石化负责建设运营。刚刚过去的8月29日,这条管线工程在宣汉县普光镇举行了盛大的开工仪式。
   川气东送管线工程总投资627亿元,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的普光镇源起,终到上海青浦的白鹤铺,全长1674公里——从巴山蜀水到黄浦江,正可谓“千里迢迢”。预计到2010年,该工程将达到年输送天然气120亿立方米。届时,占中国天然气总输量的五分之一的天然气流将沿着它一路东进,源源不断地输往长三角,形成又一条名副其实的中国能源大动脉。    这是一条被石油勘探开发商、燃气运营商和下游能源消费市场期待已久的天然气管道。    2006年,我国共生产天然气584.46亿立方米。从2000年以来,国内天然气产量以年均13.8%的增长率猛增。然而,由于近几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能源消费需求高涨,天然气供应早已显得捉襟见肘。    中国最长的天然气输送管道——西气东输管线自2004年建成以来,目前依然面临着供气量不足的问题。据了解,江浙一带许多当初签署“照付不议”用气协议的工业用户如今仍在面临“等米下锅”的窘境。陷入尴尬境地的还有民用部分,由于没有足够的天然气,东部沿海地区许多城市的居民在拧紧阀门过日子。    川气东送工程的启动,给国内能源供给格局带来的积极影响近在眼前。上海市天然气管网公司预测,到2010年底,上海市天然气用户将达到350万户,比2007年增长一半以上;在风景如画的杭州,到时也会有近百万用户彻底告别使用罐装液化气的历史,加入到使用这种更清洁燃料的行列中来。    从宏观面来说,川气东送的影响并非仅仅局限于国内,也将可能对处于高度垄断的全球天然气供应格局带来冲击——目前困扰中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的艰难的进口LNG谈判,将由此获得较为宽广的价格谈判空间。    事实上,川气开发不仅仅是中石化、中石油这样国有垄断石油巨头的盛宴,气源所在地方的政府也跃跃欲试,希望借此机遇,大力发展天然气深加工,提振地方经济。各路社会资本更是不约而至,试图在川气开发的产业链条中找到适合自己投资机会。    不过,机会与挑战往往相伴相生。对于“川气东送”工程的业主中石化而言,还远远没有到可以额首相庆的时候。因为,用各路专家的话讲,兼具高硫、深埋藏、低丰度的普光气田,其成功开发面对的将是“世界性难题”。    2007年10月中旬,《中国投资》记者赶赴位于四川达州、广元,对在建的“川气东送”工程和川东北天然气产业开发现状进行了探访。      上篇:棋解大格局    中石化“一号工程”    “川气东送”工程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期间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甚至被外界评价为继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和南水北调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工程。    对于中石化而言,其意义更是十分重大。有人更是将之称为中石化“一号工程”。    众所周知,相对于中石油,上游勘探开发一直是中石化的短板。反映在两大石油巨头的年报上,差距就十分明显。2006年中石化主营业务收入达1.045万亿元,名列中国上市公司第一位;公司净利润增长30%,达到创纪录的506亿元。而中石油尽管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只有6889.78亿元,远远落后于中石化,但净利润却高达1422亿元,是中石化的近三倍。    而中石油之所以如此赚钱,主要凭借的就是勘探开发板块的贡献。截至2006年底,中石油原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在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70.8%和78.5%。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66.4%和78.5%。    因此,加强勘探开发的短板,一直是中石化所苦心经营的重点。    2006年4月3日,中国石化(600028)公告,在川东北地区(四川达州宣汉县,编者注)发现了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经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办公室审定,截止到2005年末探明普光气田累计可采储量为2510.75亿立方米,其中技术可采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    这一重大油气勘探发现给中石化带来了希望。    2007年6月底,在中石油摸爬滚打20余年的原中石油副总裁苏树林“空降”中石化。外界舆论普遍期待,以苏树林的经验和能力,将会令中石化的上游“短板”加长。    苏树林不仅在中石油大庆油田长期任职,在总部更是直接主管天然气与管道业务。有人称:“中国石油每一个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现场,几乎都出现过苏树林的身影。”近几年,中石油在天然气与管道领域高歌猛进,相继建成了西气东输、陕京二线、忠武线等重大天然气管道工程。苏树林自然功不可没。    因此,“川气东送”工程在苏树林上任仅仅两个多月之后就及时启动,人们一点都不应该感到奇怪。业内人士指出,同样作为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西气东输从酝酿到开工,前后经历了三年的时间。    目前,中石化天然气储量1万亿立方米,连中石油的1/3不到。在发现普光气田之前,中石化在天然气上游资源勘探开发方面远逊于中石油。随着普光气田开发的深入进行,截至2006年底,该气田获国土资源部油气储备委员会批准的探明储量已增加到3562亿立方米,可采储量为1900亿立方米,成为继继中石油鄂尔多斯苏里格气田之后(其探明储量560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为2698亿立方米),国内第二大的海相整装天然气田。    以普光气田为主要气源产地的“川气东送”工程的启动,发出了中石化“突破上游”的一个强烈信号。      普光发现的背后    资料:第一条“川气出川”管道——“忠武线”    事实上,尽管“川气东送”工程声势浩大,但还不是第一条将川气输送到省外的天然气管道。    早在1974年12月22日,国务院召开油气管道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就原则同意“川气出川”输气管线建设的初步方案。该工程起于重庆附近,经湖北省的恩施、宜昌、潜江、武汉、黄石、安徽省的安庆、芜湖,从南京以南经苏州到达上海。1975年工程全面展开,动用全国150多个单位,900多个工厂。但是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对于川气储量估计过高,加上当时中国经济还处在较为困难的时期,到1980年,这项显赫一时的工程便不了了之。    2002年11月,“川气入汉”工程重新获得国家批准。其主体工程“忠武线”,2003年8月全线开工。作为国家“西气东送”的补充气源,由中石油投资建设。2004年10月,“川气入汉”的主干管道——“忠武线”贯通,并于年底开始向湖北武汉的千家万户输送天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