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2012-08-06]纵向上,四川盆地油气显示层系丰富,具有开采价值的工业油气层达23层,以碳酸盐岩为主,砂岩次之;上震旦-侏罗系盖层除泥盆系之外,均见油气显示

【编者按】一个大油气田的形成是有必要条件的,即有利的区域地质和构造背景、优质生储油层及良好的区域性盖层等。

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郑晓萌教授,以四川盆地为案例,通过对该盆地油气分布有序性的深">

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石化科技  >  中国页岩气发展应分“三步走”
石油石化科技

中国页岩气发展应分“三步走”

2012/6/18 8:50:05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中国石化新闻网2012-08-06]纵向上,四川盆地油气显示层系丰富,具有开采价值的工业油气层达23层,以碳酸盐岩为主,砂岩次之;上震旦-侏罗系盖层除泥盆系之外,均见油气显示

  【编者按】一个大油气田的形成是有必要条件的,即有利的区域地质和构造背景、优质生储油层及良好的区域性盖层等。

  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郑晓萌教授,以四川盆地为案例,通过对该盆地油气分布有序性的深度剖析,提醒地质工作者在认识含油气盆地时,要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分析构造演化过程对盆地形成及盆内构造单元、沉积与生储盖条件、油气藏分布模式控制等因素的影响,将盆地作为有序统一整体进行研究。这种方法对深入分析含油盆地地质构造、油气藏类型及分布情况不无裨益。

  □郑晓萌

  四川盆地是在扬子地块之上发育起来的海相-陆相盆地,其古生界和早中生界海相沉积范围并不局限于现今盆地周缘山带。海相原型盆地北至大巴山-秦岭-大别山,东抵江南古隆起,现今边缘是中新生代碰撞造山和冲断的产物。该盆地地块内部从晚震旦开始至三叠纪,为总体持续沉降的台地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组合,构造格局以隆坳为特征。

  四川盆地的形成演化、沉积条件与生油岩、盖层以及油气层和油气藏分布等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其构成从川西前陆到克拉通主体为统一含油气盆地整体。该盆地油气聚集的关键因素是赋存条件,由于构造活动频繁,使烃源岩连续成熟,导致区域盖层被剥蚀,储盖组合多处失效。但川中地区,特别是下志留统区域性盖层之下仍保持原始成藏组合。因而川中古隆起带震旦、寒武系及湘鄂区下古生界可能形成大型油气藏。

  烃源岩分布

  四川盆地自下而上发育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奥陶系、下志留统、二叠系、早中三叠统、上三叠统及侏罗系烃源岩。该区烃源岩层系多,加之构造活动频繁,因而具有多期持续性生烃特征,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其油气运聚有利区带。

  从全区烃源岩贡献来看,自东南经克拉通主体至西北前陆大致具有从老到新的分布规律:湘鄂地区为震旦系和寒武系,川东以志留系为主兼有二叠系,川东南区为二叠系和中、下三叠统,川西北三叠侏罗系油源与古生界气源,川东北前陆同样具有下部震旦、早古生界气源与上部中生界陆相生油岩叠置特征。

  油气层分布

  纵向上,四川盆地油气显示层系丰富,具有开采价值的工业油气层达23层,以碳酸盐岩为主,砂岩次之;上震旦-侏罗系盖层除泥盆系之外,均见油气显示。

  该盆地江南隆起以西黄陵背斜震旦系,其包裹体内含轻质油;鄂西地区宜都、茅坪、咸丰、鱼皮泽等地自东向西在下震旦、下寒武、中上寒武及下奥陶统内(主要为储集性能较好的碳酸盐岩)发现气层显示;建南地区是古隆起背景上石炭、下二叠统古风化壳控制的地层-构造气藏、上二叠统生物礁及下三叠统鲕粒、浅滩气藏;川东石炭系为溶蚀孔洞型气藏;川中气藏受古隆起控制,为古隆起顶部上震旦统与斜坡带上二叠、三叠系气藏,三叠系内还有油显示,早、中侏罗统内裂缝性油层,西部地区上三叠、侏罗系广泛的气显示;前陆盆地区下部见侏罗、三叠、二叠、志留与奥陶系气显示。

  因而,四川盆地及其外缘油气储层自东南向西北由老变新,在这一基础上叠加克拉通内古隆起和前陆盆地产层分布特征。

  盖层分布

  四川盆地主要有4套盖层:下寒武统泥质岩厚300米~400米,不仅是良好的生油层,还是震旦系气藏的直接盖层,主要分布于古隆起轴部及湘鄂地区;下志留统黑色页岩厚度近1000米,是川东石炭系气藏的主要气源,也是很好的区域性盖层,仅在局部地段(如古隆起顶部)被部分剥蚀,塑性好,对上震旦统和下古生界古油藏及残留气藏有很好的封盖作用;中、下三叠统致密泥粉晶灰岩、泥岩与较厚的硬石膏层可作为早期古隆起的间接盖层;上三叠与中、下侏罗统海陆交互相泥页岩夹石灰岩和湖相泥岩,既是生储油层又是很好的盖层,属于盆地西部和中部的区域性盖层;在川东和湘鄂区复向斜和潜伏背斜带,若中、下侏罗统发育,可成为晚古生界与下三叠统气藏很好的盖层。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四川盆地油气藏形成既受早期地台发展控制,又受晚期陆相沉积盆地演化及改造等控制。

  从东部湘鄂区向西经川东、川中至川西前陆盆地,油气藏分布具有显著的规律性。湘鄂区下古生界厚度大,构造圈闭三叠纪开始发育,侏罗纪以来逆冲推覆强烈,在下古生界及震旦系形成海相内幕圈闭;川东中生代继承隆起的石炭系地层内残留碳酸盐岩可捕集志留系生成气,新生代褶皱冲断,重新聚集成藏于高陡构造带次级断块与大型复向斜内局部构造及背斜内潜伏构造。川东地区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发育台隆,其台地边缘相从剑南通过,以生物礁发育为特征,生物礁岩性和浅滩鲕粒孔隙型气藏可形成一定规律;川中地台上油气层分布明显受控于古隆起及其形成发展,隆起带轴部多发育风化壳型油气藏,翼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大构造背景上岩性地层油气藏以及早期古隆起及其斜坡带残留上震旦统与下古生界气藏组合。川中地区滨浅湖相中、下侏罗统薄层灰岩和上部砂岩为储集层可能构成大面积岩性控制油藏,油气向外围三角洲前缘砂体运移,可能形成川西前陆向川中克拉通过渡斜坡带上油气富集带;川西前陆盆地冲断带前缘有广泛的古生界和中生界背斜型油气显示,向地台过渡区有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存在。(作者为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教授)

 

吀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绝大多数地区页岩气开发缺乏现成的管网系统予以支持,需要配套建设地面集输系统和骨干管网,这必然会增加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