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油成套地震勘探装备首战告捷
[中国海洋石油报2016-11-09]
本报讯(记者张光明通讯员轩倩茹郭轶)10月27日,装有中国海油成套地震勘探装备的“海洋石油760”,高效完成南海一深水工区地震采集作业后,在湛江抛锚休整。
这次作业,是中海油服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套高精">
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石化科技  >  14年攻坚破垄断,掌握海上物探装备核心技术
石油石化科技

14年攻坚破垄断,掌握海上物探装备核心技术

2016/11/10 9:04:02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Ľ>  海油成套地震勘探装备首战告捷
  [中国海洋石油报2016-11-09]
  本报讯(记者张光明通讯员轩倩茹郭轶)10月27日,装有中国海油成套地震勘探装备的“海洋石油760”,高效完成南海一深水工区地震采集作业后,在湛江抛锚休整。
  这次作业,是中海油服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套高精度地震勘探成套装备的“首秀”。船队20个有效工作日完成了2470千米的二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作业的高效,验证了装备性能的优越。
  由此,中国海油一举打破国外在海上地震勘探装备上的垄断,掌握了该领域的核心技术。这对于促进我国海上更多油气勘探发现、打开国外地震勘探服务市场意义重大。
  这套装备,由“海亮”——拖缆采集记录系统、“海途”——综合导航系统、“海燕”——拖缆控制与定位系统组合而成,是中海油服物探事业部历经14年攻坚研发的。
  物探事业部总经理孙宝喜介绍,海上地震勘探是海洋物探作业的主要手段,长期以来,我国海上地震勘探装备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且受技术限制。“比如进口拖缆,厂家限制我们最大作业深度22米,道间距不小于12.5米,仅这一项技术限制,就严重制约了我国海上物探作业方法的发展,削弱了我们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中海油服从长计议,2002年启动国产海上地震勘探装备研发。技术人员攻坚啃硬,至“十二五”末,成功研制出“海亮”“海燕”“海途”三大系统。
  其间,三大系统多次投入试验应用,表现不俗:“海亮”装配“滨海521”工程勘察船,先后在渤海、东海完成数十个井场的地震采集。该系统支持大容量数据采集、记录及高速传输,且拖缆道间距只有3.125米、作业深度可达100米;“海燕”在南海成功进行了7800千米二维地震勘探作业。该系统核心设施——水鸟,单个成本比进口水鸟低四成,维修费用低、周期短。“海途”多次在“南海502”等物探船搭载应用。该系统在炮点预测、坐标解算精度等方面的自主导航能力达到进口同类系统水平。
  今年8月,事业部将三套系统同时装配到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深水二维物探船“海洋石油760”上,8月31日在南海正式作业。结果不负众望:“海亮”首次实现当下最流行的斜缆宽频采集作业,拖缆深度50米,道间距3.125米,打破进口拖缆技术限制;“海燕”替代进口水鸟,运行平稳;“海途”导航精确,作业获高精度地震资料。
  “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强化科研,提升该套装备的性能,推动其技术体系化、成果产业化、应用规模化,以更好服务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及外部物探市场的拓展。”孙宝喜说。
  记者快评
  创新更能创效
  中海油服自主研制的这套高精度地震勘探装备,对促进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发现意义重大。而且它打破了国外垄断,提升了海油物探作业的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前景好。
  以前进口一套类似设备,费用很高,后期升级、维修费更是“无底洞”。有了这套设备,我们不再依赖进口,还可以出口创效。其实,早在试验应用阶段,“海亮”就已在渤海、东海和南海累计创造产值达亿元。今后这套装备一旦规模化应用,经济效益更可观。
  首套国产地震勘探装备的大好“钱途”充分说明:创新更能创效。这套装备的成功研制,是海油物探技术人员14年攻坚创新的结果。
  在这套装备研发中,物探技术人员大力创新才获突破。如研发“海底地层CT机”“海亮”时,围绕作业深度、拖缆道间距等重点大胆创新,最终研制了拥有22项国家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的小道距深沉放、能大容量采集记录高速传输、能开展多种新方法作业的地震采集系统。再比如研发能精准监测控制拖缆在大海中的间距、深度等姿态的“海燕”时,取得8项国家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注册了4项国家商标。能为物探船提供实时解算坐标定位的“海途”,同样申请10项专利,登记12项软件著作权,注册4项国家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