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炼油与石化工程  >  山东地炼组建集团难度大 股权复杂 油源难解
炼油与石化工程

山东地炼组建集团难度大 股权复杂 油源难解

2009/3/19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齐鲁晚报2009年3月17日] 山东拥有全国最多的地方炼油企业,但始终挣扎在亏损和停产的边缘。面对整合淘汰的“生死劫”,日前,山东省出台文件,拟对省内21家地方炼油企业进行整合,组建山东省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山东石化)。但是,采访中记者发现,山东地炼企业复杂的股权结构,尤其还有近一半企业是央企控股,以及难以解决的油源问题,都是整合的严重障碍。谈及组建山东石化,众多业内人士都表示:“难度不小。”
  股权复杂二次联手或仍松散
  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会长刘爱英还有一个头衔,就是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她告诉记者,这个董事长是21家企业选举她当的。
  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4月,由21家保留下来的地炼企业自愿平均参股组建而成。公司职能主要是加强横向联合,提高地方炼油行业的经济效益和整体实力。“第一次联手组成的企业比较松散。”刘爱英认为,自己的角色更偏向于协会会长。
  山东地炼近两年一直是中石化、中石油、中化工、中海油四大公司争夺的热点。到2008年,中国化工集团在山东整体收购、重组或控股的有济南石化集团、济南长城炼油厂、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华星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山东昌邑石化有限公司、青岛安邦石化等6家地方炼化企业,中海油也控股了中海石化和山东海化有限公司。
  由于大企业集团对我省地方炼化企业的兼并重组,目前我省纯地炼企业还有13家。“山东地炼原来均属地方国有企业,如今地炼企业的股权结构较为复杂,这势必加大未来整合的难度,尤其还有一些是央企控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
  东明石化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山东每个地炼企业都是地方经济的支柱,山东地炼的资产规模已经高达400多亿。大多数地炼自身的管理、运营都已较为完善,股权难题不好解决,反而不如发挥地方炼厂机制灵活的特点。“也许二次联手,组成的仍然是个‘松散’的组织。”   油源未解重组就很难顺畅   在石油版图上,山东省一直是中石化的势力范围。但中石化在山东的石油加工能力只有两千万吨,山东地炼产能总和却高达4500万吨。由于政策所限,地炼企业始终没有在原油采购权和成品油分销权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对山东地炼的原油计划指标每年不足180万吨,10年没增长过。   “国内石油巨头拥有开采、炼化和成品油零售三大产业链条。但山东地炼不被允许加工进口原油,国产原油配置计划少,只能靠进口高价又低质的燃料油维持生产。同时因为一直没有成品油市场销售权,只有通过有资质的中间环节层层让利来销售,销售渠道不畅,就是‘两头受气’。”山东华星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于国峰说,地炼生存的最关键问题是油源,这次整合如果能把地炼的油源问题解决了,后续的整合工作就会比较顺畅。   “对地炼企业最为关心的油源问题,意见稿中也给出了对策。意见稿中表示将积极争取国家增加对山东省的原油计划指标,放开对山东地方炼化企业加工进口原油的限制,给予山东省1000万吨原油/年非国有贸易进口资质。以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为基础,建立成品油销售网络,把地炼成品油直接供应民营加油站。”刘爱英告诉记者,山东方面正在积极争取。   不少地炼企业对此表示了担忧,目前能否争取到原油指标还没有把握,另外,山东地炼的原油加工能力已经有4500万吨,即使获得了1000万吨的原油进口量,依然是僧多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