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勘探与钻采工程  >  零散小砂体变身增储上产主阵地
勘探与钻采工程

零散小砂体变身增储上产主阵地

2010/3/4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石油商报2010年2月25日]   胜利孤东油田是我国最大的整装滩海油田,储量一次探明和动用程度都很高,经过20多年高速高效开发,已累计产油7800多万吨,接替资源严重不足,稳产压力非常大。  
  馆1+2小砂体是孤东最浅的油层组,埋深1210米左右,含油面积3.1平方千米,上报探明地质储量333万吨,零散分布在23个油砂体上。由于油砂体规模小、变化大,地层出砂严重,预测采收率仅5%,整体储量品位较低,属典型的边际开发油藏。近两年来,孤东采油厂通过精细地质研究找准剩余油潜力,应用成熟的技术集成,配套绕丝高压充填解决浅层防砂难题,使馆1+2组开发出现重大转机。
  精细描述“柳暗花明”
  孤东馆1+2砂层组储层属高弯曲度曲流河沉积,纵向上有多个油水界面,平面上多为透镜体,受岩性、构造双重控制,分布在5个区块共计3.1平方千米中,非常零散。地质技术人员从四方面入手,使油藏构造关系逐渐由“山重水复”转为“柳暗花明”。
  ——精细地层对比,解决砂体大面积连片、油气水关系混乱问题。通过对比1350口井、15000井次测井资料,将馆1+2砂层组划分为6个小层,进一步细分为20个沉积时间单元,其中4、5小层为各区主力油层。
  ——精细构造解释,编绘馆1+2砂层组顶面构造图及主力油砂体顶面微构造图,找出最主要的控油因素。如三区为被断层复杂化了的单斜构造,构造趋势为北东高南西低。地质人员应用“网毯式油气聚集成藏理论”研究发现,馆1+2油气藏多分布在断层上升盘,并紧靠断层分布,断层对油气运移、成藏起到重要控制作用。
  ——充分利用馆1+2砂层组4口取心井分析化验资料,进一步落实物性参数。分析认为砂层属高孔、高渗储层,胶结疏松,极易出砂,纵向上单砂体厚度2~4米。
  ——分类评价油砂体状况,落实开发潜力。纵向上单砂体厚度小,技术人员重新确定了电性标准,油层电阻率一般大于5欧姆·米,分单砂体确定油水界面。平面上砂体呈条带、透镜体、鞋带状,砂体连通性差,多为孤立含油砂体。随着完钻井增多,层位划分更合理,含油面积及厚度取值更加可靠,采用容积法分单砂体复算地质储量,核实为169万吨。   对症下药闯出新路   原来测算的333万吨地质储量只剩下169万吨,看似严重缩水,却是尽在掌握,真正做到了剩余油定位、定量化描述。23个油砂体中,储量大于5万吨的油砂体有8个,控制储量151万吨,储量相对比较集中。   但前期开发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井网控制程度差,现有5个储量大于5万吨的砂体没有动用,储量43万吨;含水上升快,中低含水期含水上升速度高达9%左右;由于油水黏度比大,直井生产时生产压差大,加快了含水上升速度,易造成边、底水的锥进;防砂质量不过关,造成油井免修期短。   地质技术人员对症下药,制定了以下开发对策:以效益为中心,优先动用油层发育好的主力砂体;充分利用报废井和下层系可利用的老井补孔上返,无老井利用的砂体,优先考虑水平井开发;立足于天然能量,在个别井点转注水开发;配套绕丝高压充填防砂新技术,延长油井免修期。   认识创新“土豆”变宝   孤东油田八区1+2层为南北向的土豆状油层构造带,含油面积0.5平方千米,地质可采储量20万吨。1993~1999年,两口油井仅累计采出0.24万吨。   2008年1月以来,地质技术人员重新对该土豆状油层进行分析,发现该土豆状油藏1+2层所钻遇的3口未射开的井均为外层系油井,因套管变形等原因长期停产。这些井电阻率最高点在6~7欧姆·米,但曲线凸起后下降快,偏低,油层厚度1.5~2米,属超薄层,一直未能得到动用。地质技术人员认为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储层受到钻井时泥浆滤液侵入或岩性的影响,油层实际厚度比测井解释的大,应予重新试采求证。   地质技术人员首先于对该块8-24-2001补孔1+2层试采成功,其后对其他2口井补孔试采,使3口长期停产井都获得了新生。截至目前,该土豆状油藏日产水平保持在30吨以上,累计增油4845吨。   这是认识创新在老区挖掘剩余油潜力、改善老油田开发效果上的重要体现,对今后如何重新认识评价小断块油层,挖掘剩余油潜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规模效益“点石成金”   孤东油田馆1+2砂层组在射孔、防砂、试采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先后钻打2口新井(其中1口水平井)、补孔开采7口井,均见产,其中3-18-34等3口井获得20吨以上高产工业油流。馆1+2日产油量由最初的5吨增加到109吨,现有生产井9口,日产油保持61吨以上,生产态势良好,累计增油3.8万吨。油田采收率达到10%,增加可采储量17万吨。    孤东油田馆1+2小油砂体开发的成功实践再次表明,资源有限,创新无限。只要观念上有创新,技术上有突破,就能“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