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勘探与钻采工程  >  老油区开发续写新篇章
勘探与钻采工程

老油区开发续写新篇章

2009/10/9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ĽIValign=center> 
来自大庆油田“萨中模式”试验区的报道
 
  [中国石油报2009年9月29日]  9月28日,记者来到大庆采油一厂六矿中区西部萨中模式试验区。这里,井架林立,密度惊人。正在建设中的转油站、计量间等工地热火朝天。
  新模式带来新的生机
  试验区面积3.9平方公里,原有各类油水井362口,各类站所8座,计量间18座。按照设计规划,将新建609口井,各类站所8座,计量间3座。目前,这里集结了41支钻井队。
  经过49年开发,萨中开发区已进入特高含水开采阶段。“萨中模式”就是“着力构建适用于‘双特高’开发阶段,适用于老油田二次开发建设,确保安全、环保、节能,实现高水平、高效益、低成本发展”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将为大庆油田的老区开发探索一条新途径。在试验区,房屋、道路等占去67%,还要留出地面产能建设工程的建筑空间,其难度已经很大。但根据萨中模式的地面设计,地下三套井网同时钻建,地上地下统筹考虑,能打斜井的尽可能打斜井,减少用地面积,共建设丛式井组109座,丛式井共计537口,占总井数91%。少占地110公顷,仅减少占地面积节省的费用达1.2亿元。
  地面建设的聚驱井采用树状电加热集油流程。充分利用已建计量间剩余空头和老油井转注后集油掺水管道,油井就近挂接,形成树状集输流程。转油站、计量间的建设采取立体化设计,集中控制。充分利用已建站的剩余能力,优化布局,集中建设,实行立体化设计,采暖、供电、进站路等配套系统互为利用,节省投资。对新建转油站采用中央控制室集中控制。   老油区的特点逼出一个省钱、省力、省地的新模式。   新模式带来新的机制   打井和地面产能建设仅仅是萨中模式的第一步,也是其硬件建设的部分。这块试验区既是为建设和管理摸索新路,也是老油田二次开发的一次试验。   试验区内,创新氛围很浓,“全新理念、全新规划、全新设计”的萨中模式管理办法已开始实施。   按规划,今年要新投609口井,新建8座站所。投产后,中区西部将有油水井971口,站所16座,计量间21座。如果按传统管理模式,参照2005年定员标准,中区西部需要新增员工211人,至少新成立2个基层队。   这就要体现新模式高水平、高效益、低成本的优势了。试验区通过深化对中区西部建设特点和矛盾的认识,打破传统综合型采油队的界限,打破水聚驱的界限,打破计量间界限,形成一种全新采油队管理模式。传统的采油队在试验区将成为历史。   为了最大限度实现管理最优化,发挥专业化优势,试验区按照定岗、定员、定责的原则,把原有3个综合采油队重组成“油水井管理队、井站检修队、站所管理队”3个专业化管理单元,形成了矿、专业队、区的三级管理构架。   为解决水聚驱井、油水井交叉,管理范围重叠,巡井时存在“过而不巡,近而不巡”的现象,试验区坚持便于巡检、易于管理的原则,按照中区西部丛式平台为单元的布井方式,以丛式井平台为核心,划分管理区域,建立油水井管理单元。充分考虑油水井、井距、工作量均衡和计量间匹配关系,划分10个管理区域。每个区域以承包制为主要机制,建立油水井管理单元。每区设正副班长各1名,按照人均管理17口井的标准配备班组人员。   整个试验区的转油站、注水站、联合站、计量间等站所按照集约化管理原则,实行站所集中控制,建立中央控制室人员集中管理、运行集中控制、数据集中处理、安全集中保障的集中控制模式,新建的中605转油站在原中八注、聚中八注两座注水站的基础上,与新建的转油站、注水站、深度污水处理站和一座中央控制室形成“一室五站”的格局。   根据新模式对员工的技能操作要求,试验区实施优化技能培训,打造复合化队伍的做法。这个试验区着力培养员工树立“百人如一,百做不误”学习理念,提升员工多工种、多岗位操作能力,努力把员工锻炼成复合型员工。   萨中模式对传统的采油队提出全新的要求,试验区摸索出应对办法。新增609口油水井,没有增加1个人。通过实行专业化管理,少建基层队2个,少用管理人员12人。   新模式带来新的思考   萨中模式示范区在积极探索中启动,尽管在发展道路上还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但从初期效果看,已初显其独有的优势,也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考。   在钻井和地面建设上,萨中模式示范区建设方案与原方案对比,充分利用原井网,少钻井460口,三套井网可减少钻井投资5.39亿元。实施地面工程立体化设计、一体化建设、单杆多回路供电方式,可减少用地115.4公顷,减少地面建设投资5529.4万元。按照新管理模式,新建井站少配备213人,只需新配209人,其中167人可由老井站精简充实,员工总量基本不增。简化单井集油工艺,优化运行参数,2009年可节电198.33万千瓦小时、节气356.69万立方米,减少运行费用466.8万元。   在生产运行协调上,萨中模式示范区以专业化管理单元为基本组织形式,使班组分工更加细化,岗位工作量更加均衡,岗位职责更加明确,配合更加顺畅。油水井管理队第六区区长张庆兰说,以前是9个人管理4座计量间,50多口井,管理内容繁杂。调整后,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6个人就可以正常管理,并且井场环境治理情况也比以前好,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专业化管理的协调配合上,通过实施班站长联动机制,生产运行各环节得到有效衔接,信息更加通畅,运行更加高效。井站检修队副队长于海波说,现在由原来的等活儿变成找活儿,把春检、秋检变成日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今年7月中旬,检修二班对高131-33井进行计划检修时发现该井中轴固定螺丝松动,立即进行紧固,使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员工素质相对单一的问题在强化培训中得到解决。目前,已有400人次参加多岗位培训,到今年10月,示范区的190名员工全部轮训一遍。投产后,具备双证的员工将达到90%以上,具备三证的员工将达到30%,可充分满足萨中模式示范区建设的需要。   萨中模式的核心是提高采收率。在整个模式的实施中,提高采收率技术攻关储备工程已经开始进行现场试验。按照“超前试验、超前研发、超前储备,大力推广成熟技术”的攻关模式,以提高采收率为核心,依据萨中开发区各类储层和不同开发阶段特点,推广常规浓度聚合物驱、高浓度聚合物驱等一批成熟技术,攻关三元复合驱、聚表剂驱、三类油层三次采油等一批接替技术,探索试验聚驱后水平井组化学驱、蒸汽吞吐、二元复合驱、聚表剂驱等一批储备技术,形成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九大技术系列,打造多维集成的优势技术群。   这些技术在试验区内已经让人们看到新的希望。其中,一类油层高浓度聚合物驱油现场试验从1月开始注入高浓度聚合物,预计到年底才能见到的驱油效果现在已经达到;针对二类油层,聚表剂驱油工业化现场试验已于3月开始注聚,一部分井已经见到较好的驱油效果,预计可提高采收率17.5个百分点;在三类油层新两三结合聚驱现场试验正在进行,目前已见到含水降、产量增的效果。与此同时,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正在攻关之中。   目前,中区西部示范区的609口钻井计划已经完成300口井。这些井将在年底全部投产运行,今年就能产油3.6万吨。试验区为老油区二次开发展示了良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