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勘探与钻采工程  >  “塔里木模式”托起能源新时代
勘探与钻采工程

“塔里木模式”托起能源新时代

2009/4/8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新疆日报2009年4月4日] 4月1日,库车县布勒金荒原上,塔里木油田迪那2气田建设工地一派繁忙:吊车、铲车、推土机、挖掘机的隆隆轰鸣声此起彼伏,数千名身着红色工作服的建设者正在球罐上、银塔旁忙着安装,一辆接一辆的货运车穿梭于工地之间……这一切,构成了塔里木最美的一幅“春之图”。
  将于今年建成的塔里木迪那2气田,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大凝析气田,也是西气东输的第二大主力气源田。
  如同地质工作者在超深地层发现了隆起的新生界,预示着油气勘探取得战略性突破;塔里木石油人开创的“塔里木模式”,为构筑中国能源新时代,找到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大构造、大空间、大反差、大盆地,新疆石油工业——中国能源的希望。
  新技术、新体制、高水平、高效益,“塔里木模式”——隆起能源新时代。
  运用新体制、新技术,创造了中国石油建设史上的高水平、高效益。短短20年,探明油气田27个,油气产量以“火箭”速度增长600倍!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气产区和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   1989年4月10日,塔里木勘探开发指挥部在库尔勒成立,20世纪中国规模最大、也是最后一个石油大会战在这里拉开序幕。   翻开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不难看出,上个世纪每个石油大会战都有不同:50年代的克拉玛依会战,住“地窝子”,骑毛驴,革命加拼命;60年代的大庆会战,靠铁人精神,人拉肩扛;70年代的长庆会战,男女老少齐上阵打人海战。   上世纪80年代的塔里木会战,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塔里木人创新会战模式,奉行国际惯例,按照“油公司”甲方乙方管理体制,实施市场化运作、合同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社会化依托。彻底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模式,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运用新体制、新技术,实现高水平、高效益,“两新两高”成为塔里木会战最为明显的标志。   监督制、日费制、监理制、租用制……一个个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名词凸显。来自国内外的上百支队伍,在塔里木摆开了战场,呈现出中国石油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群雄逐鹿”宏大场面,1万人干了10万人的活。   建立开发型科研体系,创新战略联盟单位、特殊攻关专项、联合攻关等三种科研模式,使塔里木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攻克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20年间,塔里木油田分别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和183项;形成一系列成熟配套的油气勘探开发理论及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0%。   塔里木油田创造了中国石油工业的众多“第一”:发现并建成我国第一个超深高产高丰度海相砂岩油田——东河塘油田;第一个沙漠腹地油田——塔中4油田;第一个亿吨级海相砂岩油田——哈得逊油田;国内最大的凝析气田群——牙哈、英买力气田群;国内最大的奥陶系礁型滩油气田——塔中1号油气藏。   塔里木油田20年累计发现30亿吨石油天然气储量,探明27个油气田,油气产量增长600倍;已累计生产原油7270万吨,天然气590亿立方米。   最值得骄傲的是,继克拉2气田取得突破后牞塔里木油田天然气开发势如破竹,相继诞生了牙哈、桑吉、英买力等凝析气田。塔里木油田用不到20年时间,建成中国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基地,在中国天然气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塔里木速度”。   5年前,一条万里长的“能源国脉”,跨过千山万水直达沿海发达地区。从此,沿线80余座城市、3亿多人用上了塔里木的“福气”,带动了我国能源结构的改善。   奉献清洁能源,构筑生产与生态和谐。10亿元巨资建造环保体系——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资源再利用。在“死亡之海”人工播绿7万亩,创造了人类与自然的“美丽神话”   2008年7月8日,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荣获环保政府最高奖——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   夏天,从空中俯瞰塔克拉玛干,蔚为壮观的人工“绿色走廊”——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宛如一条美丽的绿色飘带,构成了茫茫沙海中令人叹为观止的奇特风景。   致力于建设绿色油田,努力创造能源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始终遵循的原则。   轮南621井“七挪井位保胡杨”。由原设计直井改为定向井,增加钻井周期20天、费用400余万元,最终让新井与胡杨为伴安下了“家”。   会战初期,塔里木油田提出“开发一个区块,建设一片绿洲”的目标,把建绿护绿当成一场改善生态环境的“硬仗”来打。如今,地处沙漠戈壁的轮南、东河、塔中、哈得、克拉2、英买力等11座油气田,位于沙漠腹地的塔中油田,都是一片片新绿洲。   如今,这里的沙漠一片生机盎然,野兔、沙鼠、沙狐及白尾地鸦、小沙百灵、黑顶麻雀等把这里当成了家。   改变传统末端治理环保理念,推行“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清洁发展机制;引入国际先进的环保和清洁生产观念、方法和技术。不让原油落地、污水见天,消除固体废物,固化废弃泥浆等,塔里木油田先后投入16.84亿元实施环保工程,有效地保护油气生产区域的生态环境。   过去人们将油气开采中燃放的伴生气形象地比喻为“天灯”;现在,油气生产区很少再看到燃放的“天灯”,原来是被回收装置“吃”进了“肚”。   他们还通过余热利用、网电代替等技术,累计节约天然气11.36亿立方米,相当于一座中型城市居民一年的用气。   “全国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全国造林绿化400佳”等殊荣,相继被塔里木油田摘得。   石油“动车组”,拉动地方“经济列车”全面提速。环塔里木盆地,诞生了一座座新型石油城,因油气产业链的延伸获得空前发展机遇,正在逐步走向富裕。   3年前塔里木阿克莫木气田投产,乌恰县1299户居民用上了天然气。居住在高原上的柯尔克孜族人,终于结束了世世代代用牛羊粪当柴烧的历史。   塔里木油田先后投入10亿元,开发盆地中小气田为南疆各族人民造福。几年功夫,南疆各地州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了一批以天然气为原料和燃料的化工项目、工业项目。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亚星矿业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了选矿工程,每年利用天然气1600万立方米,项目建成后年用气量达到8000万立方米。   和田地区规划建设的30万千瓦燃气电站将开工建设,通过全疆电力联网,实现向喀什等缺电地区供电。   喀什地区确立了“工业兴区”发展思路,促成了一批国内实力企业落户。   阿克苏地区引进了60万吨乙烯、15万吨二甲醚等一批天然气化工项目。   塔里木大化肥、美克精细化工、安东通奥等一批石化重点项目,在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地生根、相继建成。   2005年,和田市进行“气代煤”城市供暖改造,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天然气供暖的中型城市;145个天然气锅炉点遍布全市,供暖面积达220万平方米。采用天然气供暖后,人均用煤减少60多公斤,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在塔里木油田油气开发的带动下,南疆区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油田主要资源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国内生产总值,从1989年13.3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587亿元增长43倍;地方财政收入从0.9亿元增长到31.49亿元,增长了35倍。阿克苏地区由于石油开发,去年地方财政收入比19年前增长了56倍!   梨城库尔勒乘“油龙”舞彩练,成为南疆最亮的一颗明珠。去年该市在“全国百强县(市)”的排名中,列西北第一。   塔里木会战以来,已经累计为地方注资360亿元。如今,环塔里木盆地轮台、且末、沙雅、库车、新和、拜城、泽普等县因区内油气开发或炼化加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正大步迈向繁荣、富裕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