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环保与新能源  >  在“双碳”目标下开启新发展模式
节能、环保与新能源

在“双碳”目标下开启新发展模式

2023/1/17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展望2023
  2023年,能源价格高位震荡等矛盾有望得到一定缓和,但全球地缘政治冲突、通胀脱钩等不确定性因素犹存,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我国将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内需求潜力有望加速释放,服务业持续复苏向好,工业运行更加平稳有序,出口和投资持续发力。随着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能源行业实现“双碳”目标、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步伐将更趋稳健。
  [中国石化报2023-01-16]
  ■经济发展持续稳定恢复,能源投资成为稳增长的有力支撑
  2023年,受地缘政治冲突、供应链瓶颈持续、主要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预计全球经济依然处于通胀高企、增长疲弱的困境,甚至存在一定的经济衰退风险。随着疫情影响降低,以及宏观政策在扩大需求上的积极作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稳固,经济运行将保持在合理区间,预计全年GDP增速5%以上,比2022年增速高2个百分点。
  我国实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以及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回暖,成为国内能源消费增长的主动力。预计2023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约5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增速略高于2022年。分能源品种看,煤炭消费量为30.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0.7%,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为55.4%,较2022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石油消费量为7.11亿吨,同比增长3%,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达到17.7%,与2022年总体持平;天然气消费量为382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6%,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达到8.9%,较2022年上升约0.2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量有望逼近10亿吨标准煤大关,约为9.9亿吨标准煤,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约为18%,较2022年上升约0.7个百分点。
  ■能源供给高质量特性显著,供给韧性弹性进一步加强
  煤炭方面,在复杂多变的外部因素影响下,供给保障韧性凸显。煤炭作为基础能源将继续担当起兜底保障能源安全的重任,成为应对极端天气、新型电力系统调峰等情况,满足能源需求的有力措施。预计2023年全国煤炭产量维持在44亿吨左右,与2022年相比基本稳定。
  石油方面,紧紧围绕安全保供,推动增储上产工作再上新台阶。国内石油公司将从增储上产攻坚、强化科技创新和实现绿色发展三方面持续提质增效升级,推动油气相关规划落地实施,加强国内勘探开发,助力保障经济运行和民生需求。预计2023年国内原油产量站稳2亿吨有保障,达到2.05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约为71%。
  天然气方面,勘探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保供稳价能力持续提升。面对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国内企业将全力加大上游勘探开发力度,预计2023年国内天然气产量为228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8%。进口方面,近年来部分新签LNG进口合约开始执行,中俄东线进口气量稳步增长,预计2023年进口天然气1650亿立方米,总体进口量回升但难以恢复至2021年水平。在国产气产量增长带动下,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控制在43%左右。
  非化石能源方面,将迎来建设高峰期。预计2023年非化石能源累计装机容量将接近14.6亿千瓦,新增装机容量1.7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约3.38万亿千万时。其中,光伏累计装机容量4.9亿千瓦,当年新增约0.9亿千瓦;风电累计装机容量4.3亿千瓦,当年新增约0.5亿千瓦。
  ■锚定目标,政策持续助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十四五”期间,能源政策重点将从规划目标转向锚定目标、落实见效上来。在2022年规划和发展基础上,2023年我国能源政策将以保障安全为底线,突出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等重要工作,持续推进建设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进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积极落实节能降碳政策,推进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
  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工作将显著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助推节能降碳工作在行政管理和市场机制的双轮驱动下落实见效。一方面,政府部门对能源行业、企业的碳排放监管更加有据可依、有法可循,加速从管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到管能源消费品种和结构,再到管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模式转变进程。另一方面,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为绿色溢价的发现和形成提供制度支撑,有利于降低碳市场交易成本、扩大控排行业范围、丰富CCER(中国核证减排量)等交易形式。
  政策推动下,我国必将迎来新一轮大规模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高潮。为确保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平稳运行,政策将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步发力:在供给侧加快推进电站升级改造和储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质量,增强电网韧性;在需求侧促进可再生能源消费,利用财政手段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工业和建筑领域的应用,建立绿电交易、绿证、碳市场等机制间的有机衔接,更好利用市场手段促进可再生能源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