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环保与新能源  >  绘就25万平方公里绿色“油”画
节能、环保与新能源

绘就25万平方公里绿色“油”画

2019/8/28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长庆油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
  [中国石油报2019-08-27]每个站都被绿色簇拥,放眼漫山遍野,“景中有井,井在景中”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这是8月16日记者在长庆油田采油七厂环江油田看到的情景。
  “搞好长庆油田25万平方公里开发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长庆油田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付锁堂说。
  保护环境,既开发油气又开发绿色
  家3年在家门口迷路,回乡大学生邓武说:“只听说油田出油,没想到把环境也弄得这么美!”
  2015年春节前夕,上大学三年没回家的邓武,从外地一路奔波回到老家甘肃环县洪德乡河连湾村时,看着一幢幢民房、一片片树木,找不着家了。
  “娃,咱家在这里呢!”邓武的父亲邓志雄说,“我就猜你回来认不得家门。这些年,石油公司的人开采石油,把路修到了咱的家门口,还种了大片大片的树,咱可没少沾石油的光!”
  “建一座油田,美一方环境;建一座井站,多一个景点”的生态建设理念,让长庆油田实现了“把油气田建到哪里,就把绿色延伸到哪里”的目标。
  长庆油田的作业区域横跨陕、甘、宁、内蒙古、晋五省区,开发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千里油气区沙漠与戈壁相连,荒山与沟壑交错,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油田开发中,长庆油田始终把绿化工作放在与油气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每年投入数千万元对废弃井场和井区道路进行植被恢复,并在所有的新建联合站和单站单井栽种树木和铺设草坪,有条件的还建设花园和大棚菜园,油气区里“路路成绿带、站站有草坪”。
  在地处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沙漠腹地的苏里格气田,长庆油田探索形成了以气田环境保护为主的“沙漠生态保护模式”,即在单井周边大面积建造绿草方格,在集气站和气田伴行道路旁栽植各种耐寒和抗旱的绿化林带及草坪,使苏里格气田成为绿色开发天然气产业的典范。
  参与苏里格气田开发的最大采气厂——采气三厂,注重从源头保护植被,在气田布井、厂站选址、管线和道路选线等规划设计中,尽量避开湿地或植被生长较好的地带,减少工程占地,缩小影响范围。在钻井井场、道路、管道等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分层开挖;在施工结束恢复地貌时,分层回填,保持植物原有的生存环境,减少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近年来,这个厂结合当地生态恢复的经验、植物生长季节和气象条件,抓好植被恢复的组织实施,累计恢复井场1290个,13.74万平方米;恢复管线3790公里,6520万平方米。
  恢复道路325.16公里,78.03万平方米。恢复集气站42座,4.1万平方米。在6座天然气处理厂及倒班点周边,种植草坪、杨树、槐树、松树、沙柳和垂柳等,累计绿化54.8万平方米。
  10多年来,长庆油田不但在苏里格建成年产200亿立方米以上天然气的大气田,而且为荒漠新增绿色12万多亩。
  节约用地,既开采资源又少伤植被
  长庆油田在油田建设设计上,打破传统思维,应用“多站共建、多道(管)合一、多井共栖”的集约化设计方针,目前在陇东、陕北、宁夏、内蒙古等油气区,全部建立了以集油、脱水、输油、计量等于一体的集中联合站,大大减少油田地面建设的用地量。
  西峰油田采用丛式井单管集输工艺,每口井平均管线由850米减至430米左右;地面系统优化技术的创新,使百万吨产建所需站库由27座减至5座,减少土地使用量70%以上。
  长庆油田长北项目利用双分支水平井工艺,使40多个井场的产气量与传统工艺下400多个井场的产气量同等。
  安塞油田采用“子母井场”工艺,利用老井场土地资源,近几年在老区打新井2000多口,没有新修一座井场,新建一条道路。
  华庆油田集74口井于一个井场,不但比常规布井少开10多个井场,节约土地130亩以上,而且还提高施工30%以上,节约投资2000多万元。
  常规开发尽可能少占用土地,废弃的井场立即进行植被恢复。近年来,长庆油田通过对油田初期开发的已没有开采价值的干枯井、长停井进行摸底,先后投入数亿元资金,对陇东、宁夏、陕西等地区的2000多口废弃井实施了彻底封堵,并全部采取生态修复措施,从而让一个个昔日的污染源,变成了“小景点”。
  近年来,针对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征借地越来越难的情况,从2017年开始,长庆油田在采用大井丛布井,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决定最大化使用油气田已有的老路、老井场及老场站资源,即在油气井部署上尽可能利用原来的老井场,实施“子母井场”布井工艺,在油气集输上尽可能就近利用已有的老管线、老增压站集气站等,进而大面积降低新井场平整、新建管道、新修站及上井上站道路的土地征用量。据不完全统计,仅2018年,长庆油田就综合利用老井场布井2000多口,利用老井站100多座,共有3000多口新建井进入了老系统,仅此一项少征借土地3万多亩,节约综合投资1亿多元。
  今年,面对陇东地区对油田产能建设用地审批的严格限制,采油十一厂紧盯全年43万吨产能、200多口井的打井目标,眼睛向内,不等不靠,通过对10多个老区、300多口老井的复查,发现有利区4个,有潜力的井场150多个。然后,利用“大井丛、立体式、长水平段”的水平井开发方式,在老井场优化组合布井289口,平均一个老井场组合新井7.2口,从而在没有新征一分土地的情况下,全面完成了今年的产能建设钻井。
  “零占地”产建模式,不但节约了大量的建设用地,而且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产建速度,以采油十一厂为例,今年将节约用地近500亩,减少投资1200多万元,而且单个井场上钻周期可提前38天,每口井平均节约时间最少都在两个月左右。
  净化心脏,既满足注采又保护地层
  长庆油田开采的所有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属于多层系和油水混合型油藏结构,从1970年至今,实施开采的数万口油井,不但95%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含水,且含水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特别是对要靠大量的注水来保持和增加地层能量的“低压、低渗、低丰度”油藏来说,长庆油田的采出水量急剧增长,到2018年,长庆油田的日采出水总量达1亿立方米以上,个别油井的含水高达80%以上。
  由于特殊的油藏环境及石油生成机理不同,长庆油田的采出水有害化学成分多而杂,矿化度普遍高于东部油田。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有效处理如此多的采出水,是对油田能否做到清洁文明生产的直接考验。
  采出水就地外排?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将采出水直接回注地下?又会对地层造成污染……
  对采出水放纵管理,就等于将老虎放出笼子,时刻都可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长庆油田在陇东、陕北、宁夏等区域,选择采出水量大的区域,在取得采出水处理与回注成功试验的基础上,立即在全油田大面积推广应用并完善采出水处理与回注工艺,建立采出水处理化验的场点400多处,从而实现了采出水由当初的粗放式大量回灌,到精细化处理的科学回注。目前,在长庆油田所有开采的区块中,所有的采出水均实现了100%的洁净化处理,100%的有效回注。
  “对一年四季干旱少雨、淡水贵如油的黄土高原来说,采出水的有效处理和回注,不但解决了油田注水水源不足的矛盾,而且满足了环境保护的需求。”长庆油田采油三厂厂长高占武说,“不仅如此,就我厂每年再利用采出水按1000万立方米计算,可以少打水源井300口左右,仅打井费用就可节约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