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报2010年12月16日]2010年12月16日,连续9年成为长庆油田原油产量领跑者的采油三厂,生产原油突破400万吨,距2007年跨越300万吨仅隔三年时间,成功展示了特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的魅力。同时,采油三厂以原油产量占长庆油田近1/4的实力,崛起于鄂尔多斯盆地,成为长庆油田加快建设我国西部重要油气生产基地的强力支撑。
采油三厂是长庆油田原油生产规模最大的采油厂,2009年6月,">
当前位置:首页  >  勘探与钻采工程  >  长庆油田采油三厂产量突破400万吨综述
勘探与钻采工程

长庆油田采油三厂产量突破400万吨综述

2010/12/20 9:34:38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Ľ>  [中国石油报 2010年12月16日] 2010年12月16日,连续9年成为长庆油田原油产量领跑者的采油三厂,生产原油突破400万吨,距2007年跨越300万吨仅隔三年时间,成功展示了特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的魅力。同时,采油三厂以原油产量占长庆油田近1/4的实力,崛起于鄂尔多斯盆地,成为长庆油田加快建设我国西部重要油气生产基地的强力支撑。
  采油三厂是长庆油田原油生产规模最大的采油厂,2009年6月,原油日产突破1万吨,成为长庆油田首个日产万吨采油厂。2009年采油三厂原油产量占长庆年产量的23%。今年,采油三厂年产原油将达到419万吨,跃居中国第四大采油厂。近几年,采油三厂磨刀石上求稳产、低渗透上谋发展,产量每年净增30万吨左右,每3至4年净增百万吨,连续8年位居长庆油田首位,两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并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个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的企业。
  1971年建厂以来,一代又一代采三人扎根荒原,征战大漠,成为长庆油田油气产量“上得去、稳得住、管得好”的突出典型,破解了“三低”油田高效开发诸多难题,创造了特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奇迹。
  1971年成立至今,采油三厂第一个百万吨奋斗了27年,第二个百万吨仅用了5年,第三个百万吨缩短到4年,第四个百万吨又缩短到3年。
  一年产油365万吨,平均一天就是1万吨。这是10年前长庆油田经过28年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如今,采油三厂又在年产400万吨高点上开始了新的征程。
  上得去——解放思想坚定找油的信心
  追忆采油三厂最早的马家滩、李庄子、红井子油田会战史,让几代采三人热血沸腾,也激发起他们无尽的梦想和期待。上世纪70年代,从年产量只有20万吨的困境中走出来的长庆采油三厂绝地反击,让“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神圣使命支撑着产量上升的曲线。
  原油产量的一次次大跨越,凝结着采三人的心血和汗水。他们抓住增储与建产两个关键点,确保产量“上得去”。
  储量是发展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采油三厂所开发的红井子、摆宴井、王家场等主力油田含水率上升加快、递减率逐年加大,原油生产步履维艰,1993年原油产量仅有20万吨。如果再没有新的区块补充、没有新的储量接替,谁也无法打破产量下降的规律。面对“等米下锅”的困境,采油三厂在逆势中求索,在负重中突破“壁垒”,始终保持着“望油欲穿、求油若渴、闻油而动”的热情,果断地把开发区域从宁夏老区向陕北新区转移,把开发层系从侏罗系向三叠系转移,把开发对象从低渗透向特低渗透转移,实现了从“山穷水尽”到 “柳暗花明”的转变。1995年以来,以中国陆上最大的整装特低渗透油田——靖安油田的发现为标志,迎来了第一次储量增长高峰期,建成了年产百万吨的五里湾油田,并通过滚动建产,先后开发了盘古梁、虎狼峁等区块,使勘探开发的“蛋糕”越做越大,成为采油三厂“上得去”的重要基础,原油产量先后实现了100万吨、200万吨的两级跨越。
  1998年原油产量跨越100万吨之后的11个年头中,采油三厂的原油产量每隔5年就以百万吨的速度递增,持续创造着特低渗油田高效开发的新奇迹。
  2010年,当长庆油田面对前所未有的1850万吨原油生产任务时,作为长庆第一大采油厂的采油三厂亮剑出鞘,锁定年产原油419万吨生产目标,并提出了“大厂要有大意识,敢于直面大挑战,勇于履行大职责”的庄严承诺。
  在连续快速增长17年后,采油三厂主力油田综合含水率上升加快,后备储量严重匮乏,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上产400万吨必须解决寻找后备储量、提高单井产量、提高最终采收率和降低开发成本这几个关键问题。
  采油三厂牢记“采油厂的天职是拿油”的使命,坚持科学有效开发油田。随着持续快速上产,优质储量不断被动用,剩余可采储量也在减少,采油三厂后备储量匮乏的区域性矛盾也逐步显现出来。陕北油区勘探程度高,储量动用程度高,宁夏油区相对勘探程度低,储量动用程度低。为实现油田可持续发展,这个厂经历了以靖安和吴起为代表的东线老油田要做“稳”,红井子和彭阳等西线油田要做“大”,全面实施“东线硬稳产,西线快上产”战略。同时,大力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突出新区勘探,老区挖潜,加大对难动用储量的开发,不断突破认识的“盲区”和勘探的“禁区”。依靠适应特低渗透油田开发特点的工艺技术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依靠公司“四化”模式提高产建效益,依靠大规模压裂改造和超前注水技术提高单井产量,打开了原油产量持续增长的通道,使老油田“梅开二度”、新油田多点开花,迅速把储量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产量优势。油房庄、红井子、彭阳等油田稳中有升,靖安和吴起油田稳产形势向好。累计探明储量4.4亿吨,原油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吨。
  稳得住——在鄂尔多斯盆地建成大型采油厂
  “稳得住”就是要追求长期稳产、追求开发质量、追求综合效益。这是长庆实现5000万吨的刚性要求,是衡量油田开发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时间、质量、效益的综合体现。采油三厂12个油田中有5个已进入开发中后期,降低自然递减率、提高单井产量成为“稳得住”的关键。
  人心是稳得住的根本。采油三厂用发展拴心留人,用发展凝聚队伍,用发展成就员工。当初采油三厂原油产量处在低谷时,员工士气低迷,及时开发陕北新区使全厂迎来了发展的曙光,原油产量从低谷奋起,快速攀升,实现了百万吨“三级跳”,奠定了大发展的基础,一批批优秀人才逐步走上了基层管理的重要岗位。员工的生活也愈加甜蜜,昔日的“干打垒”、“地窝子”等成为历史的记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倒班基地、温馨如家的井站生活和美丽如画的燕鸽湖生活基地,构筑起广大员工幸福美好的家园。通过发展,采油三厂把千万颗心聚到一起,拧成一团,“人心思油、一心为油”成为干部员工朴实无华的追求。
  油藏是稳得住的关键。面对特低渗透油藏稳产的难题,采油三厂把提高单井产量、降低自然递减率作为稳得住的关键。把精细化的理念贯穿在生产建设的全过程,用精细的态度对待油藏,用精心的管理调理油藏,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的目标化管理,把开发的总体目标逐一分解,做到岗岗有任务、井井有对策,并通过分级开发目标把人的管理与井的生产合为一体。
  新井管理中,推行早期管理。把油田开发管理的时间延伸到建井之初,把后期开发中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提前运用于新井管理,从油井诞生之日起就注重预防后期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坚持注水井优先钻、注水站优先建、注水井优先投“三个优先”,使新区油藏保持了充足的能量,延长了油井稳产期。
  老井管理中,推行差异化管理。根据油藏类型多样、开发阶段不同、动态特征各异等特点,建立油藏开发数据库。综合运用动态监测、试井资料、数值模拟技术预测等方法认知把握开发趋势,剖析油藏稳产规律,因井施策、对症下药,提高了开发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了老油田稳产。年产百万吨的五里湾油田,通过分区域调整注采强度,调控生产压差,缓解了注采矛盾,使主力油藏自然递减率控制在8.2%,14年连续稳产,五次获得中国石油“高效开发油气田”称号。
  为了弥补净增55万吨的产量缺口,采油三厂开始利用措施增油这把“利刃”,开展“油水井措施百日会战”活动,按照培养潜力井、主攻低产井、瞄准堵塞井、治理高含水井、恢复长关井的工作思路,充分应用试井资料对油井堵塞程度的分析,优选油井措施方案,取得显著效果。100天的时间,拿到日产400吨的措施增油量,五里湾油田、吴起油田平均单井日增油均在2吨以上,有效提高了油井生产能力。
  产量管理中,建立了从厂、作业区、井区、班组到单井的产量监控体系,配套了以产量为中心的多元激励制度,激发了干部员工责任意识和产量意识。各作业区把单井作为开发管理的原点,高度关注产量波动点和下降点,摸索合理的工作制度和重点井的生产规律,做到了问题发现早、措施实施快,确保了油井的高效生产。为了产量,井区干部翻山头、跑现场、查资料、找原因,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岗位员工精心管理油井,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总是用负责的态度守望着油田的成长。
  技术是稳得住的利器。针对油藏物性差、地层压力不足、单井产量低的现实,实施“一井一法一工艺”,优化集成配套,形成了多级加砂压裂、裂缝堵水、乳化酸化等三项主体技术和十项配套技术,先后获得国家专利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3项、公司级科技成果40余项。这些技术和成果成为采油三厂开发油田的“金刚钻”,不仅成功开发了新油田,而且稳住了老油田,全厂连续8年保持Ⅰ类开发水平,两次获得股份公司“油田开发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今年年初以来,采油三厂深化剩余油藏分布潜力研究,启动老油田二次开发,开展提高采油时率和单井产量的“牛鼻子”工程,提高油田开采效率。通过对单井产量的“斤两必争”,取得了当年新建油井平均产量2.63吨的佳绩,“鸡肋”区块黄39区长8、长9油藏平均单井产油上升到了3.4吨。
  管得好——让低渗透油藏涌流不息
  “管得好”是长庆持续发展、建设“西部大庆”的基本要求。
  管理的核心是人,管好油田先要管好队伍。采油三厂把两级班子作为队伍建设的重点,从加强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入手,坚持用品德、业绩、能力和贡献来考核干部,注重在各种考验中识别干部,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干部,在重大任务中锻炼干部,在提升业绩中选拔干部,使各级干部成为原油上产的“火车头”。“中国石油榜样•好干部”谢银伍22年扎根一线,带出了一支“采油铁军”,所在的作业区原油日产一年九换百字头,全年生产原油84万吨。
  技术队伍建设上,在不断改善技术人员工作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采取工程师带徒、邀请教授讲学、现场蹲点锻炼、岗位轮换学习等多种方式,加快理论向实践、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了技术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了技术人员长效激励机制,每年开展评选一、二、三级技术标兵活动并给予重奖,仅2010年奖励金额就达32万元。推进技术干部的职业发展,培养了一批公司级的技术专家和厂级技术精英,使技术人员不仅在物质上得实惠,而且在精神上受到极大鼓舞。
  操作队伍建设上,采油三厂把培育良好的心理状态、职业操守和技能素质作为队伍建设的“常修课”。依托实训基地把学校化的教育运用到员工培训中,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和技能竞赛,搭建张扬个性的平台,立足生产现场提高员工的实践操作能力。“铁姑娘”邢仙茹在平凡的采油工岗位上一干就是23年,成为全国劳动模范。
  在冲刺400万吨的过程中,这个厂的科技人员围绕提高单井产量大力开展科技攻关现场试验;管理人员围绕科学发展,全力组织生产,创新管理新模式;操作人员围绕基础工作,继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形成了全员抓产量的浓厚氛围。
  快速上产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培养孕育了全新的管理思维,促进了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采油三厂不断完善以拿油为天职的“1383”管理模式,推进“员工自律、班站自管、井区自主”,将生产组织、成本控制、矿权管护等六项权力下移,提高了采油厂自我发展能力、作业区独立作战能力和井区自主管理能力,激发了员工内在潜力,提升了企业整体活力。形成了经营管理、油田管理、队伍管理、后勤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6个领域10种管理方法,形成的《采油厂岗位标准作业程序的设计与实施》管理成果获得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
  油田“管得好”,执行是关键。采油三厂所管理的5600口油水井分布在2.5万平方公里的梁峁沟壑间,员工的责任心、执行力直接影响到每一口井的产量和油田整体管理水平。全厂推行绩效量化考核,用管理油水井站的业绩衡量员工的业绩,将员工的发展与油田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硬件配置和文化氛围上,持续改善一线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激发了全员立足岗位、忠诚事业、为油奉献的内动力。连续3年,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每天每口井多产0.1吨油活动,养成了“斤两必争、点滴入库”的行为习惯。
  面对挺进400万吨的宏伟目标和严峻的产量、矿权、安全环保等压力,采油三厂强化三维生产管理理念,不断加快生产组织节奏,完善“大作业区运作、集约化经营、数字化管理”的扁平化组织方式,优化管理流程,拓展管理手段,强化作业区、井区、班站、岗位员工四个层面的自主管理能力建设,实现了各路工作的良性运行。
  厂党委提出唱响“多拿油是天职”的主旋律,开展了“拿下419,我该怎么做”大讨论活动,组织干部员工分层次、分系统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围绕“做什么”、“如何做”的重点,把压力转化为推进发展的动力,使大讨论活动成为原油上产的“催化剂”。
  近40年的奋力拼搏,采油三厂发展成为全国特低渗透油田大型采油厂、长庆油田最大的原油生产单位,为长庆油田跨越3000万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长庆油田油气当量迈向5000万吨的新征程上,采油三厂将擎起400万吨发展的大旗,继续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成为 “西部大庆”巨轮起航的强劲引擎。
  相关链接
  在鄂尔多斯盆地荒原梁峁上,长庆油田采油三厂创造了超低渗油田开发的奇迹:
  1998年,原油年产量突破100万吨,建成了长庆当时第三个百万吨采油厂
  2003年,原油年产量攀上200万吨,成为长庆第一个突破这一纪录的采油厂
  2007年,原油年产量跃上300万吨,成为长庆第一个跨越300万吨的采油厂
  2009年,原油年产量达到365万吨,成为长庆第一个日产万吨的采油厂
  2010年,原油年产量跨越400万吨,跃居全国第四大采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