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勘探与钻采工程  >  技术创新助力增储上产
勘探与钻采工程

技术创新助力增储上产

2018/11/14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海洋石油报2018-11-13]
  “慧眼识砂”寻潜力识别精度再升级
  近几年,勘探开发一路对中深层油气藏的开发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然而如何将地下储量转化为地面产量,中深层储层研究尺度及识别精度已成为重中之重。
  过去,在识别精度方面,如果说浅层的尺度能看到“缝衣针”,那么同样的技术方法,对于深层只能看清“树干”。受中深层地震资料品质影响,成像效果较差,地下真实地质情况犹如打上了马赛克,同时该类油田多发育“千层饼”状砂泥岩薄互层储层,这对于储层预测研究更是“雪上加霜”。在众多类中深层储层中,尤以薄互层储层最为棘手,该类储层所占比例较大,面对普遍厚度为2~5米的单砂体,“刻画不了”一度成为中深层储层预测特有的标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研人员认识到,认清复杂中深层油田的地下真容,唯有提升储层预测的精度和研究方法。本着对基础数据“吃干榨尽”的原则,科研人员深挖地震资料潜力,广泛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他们通过精细解剖薄互层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为不同砂泥组合特征储层“量身定做”不同的预测方案,如同为每套砂层组定制了“手术方案”,实现对地下埋深2500米储层的精细描述,逐步揭开了中深层储层的“神秘面纱”,让薄互层砂体描述不再是一种奢求。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形成了基于分区分带的属性融合薄互层储层预测的新方法,从而实现了对薄互层砂体的精细预测,极大提高了储层预测精度,目前已成功指导了渤海中深层油田近50口开发井的高效实施。
  “密室连通”寻出口储层认识获突破
  解决了储层描述精度之后,想要全方位量化中深层油藏,还必须解决砂体展布问题,如同利用哈勃望远镜探寻宇宙星系的分布一样。对于砂体分布形态的认识,简单来说就是从两个维度来研究,在纵向深度方面利用地震的“眼睛”识别砂体,在地震资料能识别分辨的基础上,描述出砂体的平面分布形态。
  精准定位埋深2500米下的砂体,还要寻找一间间“藏宝密室”中彼此的通道,才能将地下“金宝贝”挖出来。在以往开发实践中,由于受当时研究技术的制约,储层预测方法比较单一,加之中深层储层埋藏深、储层横向变化快、薄互层沉积发育等特点,中深层油田储层预测研究犹如“雾里看花”,无法形成清楚的认识。随着开发技术与经验的不断提升与积累,科研人员在精细地质认识指导下,打破传统储层认识模式,针对古近系不同储层沉积特征,量“砂”裁衣,依靠“薄互层砂体分区带属性融合”“不同沉积相带的属性优选技术”“进积体砂体精细描述”等技术手段,刻画出了不同地震相的分布范围及厚度,并找到与不同储层类型相匹配的预测方法,从而改变了原先停留于宏观、描述、类比层次的储层预测模式,形成更为精细的储层预测技术,为蕴藏在地下“密室”的油气资源找到驱替、转移的连通路径。
  截至目前,中深层技术创新已让多个油田的挖潜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利用古地貌恢复软件加强对中深层储层的预测精度,实现渤中34-2/4油田J砂层油藏储量的翻番;积极推动全专业一体化,成功盘活了垦利10-1油田6、8井区未动用储量,一举攻克了制约油田开发的难题,为未来渤海油田的中深层高效开发提供了新方向。
  “排井布阵”探迷宫开发方式求创新
  中深层油田多发育薄互层油藏,一般在ODP(油田整体开发方案)设计阶段,常规方案通常采取一套层系大段合采开发。该方法在开发初期通常能够获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但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该类储层会出现动用不均等情况。为有效解决该问题,科研人员在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中深层油藏“甜点区”局部细分层系策略,以解决纵向矛盾突出的问题,同时注采井部署不再拘泥于均匀布井的常规思路,而是采用基于均衡驱替机理的不均匀布井,以求在平面上使波及效率最大化。通过对纵向与平面的“望闻问切”,探索性地形成了多层流场主控的中深层薄互层油藏井网部署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头脑风暴,千方百计寻找提高采收率途径,针对不同油藏类型想了很多金点子,如选择性射孔、细分层系、周期注水、换层生产、层内CO2调剖等,有效改善了油田开发效果。
  以垦利10-1油田为代表的典型中深层油田,作为先导试验,大胆尝试在局部细分层系,通过实践,采收率提高2.6%,开发效果明显变好。截至目前,该油田新增分层系井10口,由开发初期的“正方形”井网调整为“三角形”井网,有效改变液流方向,井网“一气呵成”,油田开发井网趋于完善,实现了中深层油田的高效开发。
  中深层储层预测技术“组合拳”,成功解决了识别精度低、连通性认识不清、开发过程中层间矛盾突出等多年来羁绊该类油藏高效开发的“顽症”,通过技术创新为渤海油田长期持续稳产“加油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