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勘探与钻采工程  >  南海东部油气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勘探与钻采工程

南海东部油气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2018/7/18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科技掘金协同创效
  [中国海洋石油报2018-07-13]
  含水4%,日产量增加近两倍,预计年增油约2万立方米……近日,恩平18-1油田一口低产井接受地层能量补充的“心脏搭桥术”后,一跃成为油田的“明星井”,也为南海东部“解冻”稠油储量探出了一条新路。
  恩平18-1油田稠油开发技术取得突破,是南海东部油气田生产类科研成果加快转化的一个缩影。今年3月以来,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下称有限深圳)启动地质油藏、采油工艺类科研成果的转化跟踪,计划在7个作业区重点实施12项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预计全年可多收获20多万立方米油当量的产量。
  科研成果被唤醒
  老油田大多进入特高含水期,部分新油田资源品位差、产量递减快,一批低产低效井亟待治理……面对南海东部油气田持续稳产的诸多考验,科技创新无疑是立体挖潜、斩获“黑金”的利器。
  “除了新立项的科研攻关项目,那些已经结题的项目还有没有剩余价值?能不能进一步转化?”有限深圳生产作业部经理李锋提出这样的问题。
  今年3月,有限深圳梳理出近5年的生产类科研项目,主要包括产液结构优化、潜力研究、挖潜技术、油藏描述等方面共42项。调查后发现,有些项目结题后,就一直尘封在档案柜中,甚至沉睡在个人的电脑里。“不少科研项目含金量颇高,也解决了当时的问题,如果能实现后续应用与推广,有望低成本甚至零成本促进油田增产增效。”李锋介绍说。
  “科研成果是发动机,转化为油气产量才是硬道理。”各作业区达成共识,对这42项科研成果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转化可行性分析,筛选可利用实施的项目,制定转化计划及增储上产预期目标。生产作业部从中统筹优选出12个重点项目,建立配套管理机制,量化转化指标。一出油田创效“大戏”就此唱响。
  油田焕发新活力
  陆丰13-1油田已投产24年,经历10多批次地质油藏研究和钻井挖潜,目前处于特高含水期。其主力油藏“2500层油藏”中心区井网较完善,剩余油分布零散,油田挖潜面临巨大的挑战。
  陆丰油田作业区梳理近几年地质油藏类别科研项目中与陆丰油田相关的项目,从中挖出了不少宝藏。今年4月以来,作业区重点对《陆丰13-1油田2500层剩余油精细表征及挖潜技术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进一步转化,实施的2口调整井投产效果较好,与项目研究成果吻合,进一步验证了研究成果。
  西江油田群几个老油田的主力油层地质储量采出程度已达50%~73%,若要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必须有效动用薄差储层、边际零散小油田的储量。
  2014至2015年,西江油田作业区实施低品位油藏配套工程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对低品位油藏储层特征的认识程度,明确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储层动用潜力。多点酸化、定向射孔、ICD(流入控制)控水技术……这些适合于低品位油藏的配套工程技术在西江油田多点开花。
  今年,作业区深挖历年科研成果,对《西江油田群低品位边际油藏开发配套工程技术研究》项目继续开展成果转化,计划实施2口井补孔、1口井酸化作业,预计年增油超过1万立方米,有望进一步释放低品位油藏的产量。
  成果共享促“裂变”
  以往,有限深圳生产作业部、研究院、作业区分别实施一部分生产类科研项目,成果往往禁锢在各自单位。把过去5年多所有的科研项目放在同一个平台共享后,让生产类科研成果不断“裂变”,南海东部的科技创新由一枝独秀变成满园春色。
  地层能量不足、油田难以稳产,曾是惠州25-8油田的老大难问题。经过几年的技术攻关,有限深圳在惠州25-8油田实施自源闭式注水技术,使油田地层压力逐渐回升,采油速度提高4.5%,累产油量增加25%,其中2017年增油超16万立方米,成功解决了惠州25-8油田上产稳产难题。
  新投产的恩平18-1油田同样遇到地层能量先天不足的问题,恩平油田作业区在实施能量补充井时,大量借鉴了惠州25-8油田能量补充研究方案的成果。目前作业区已对《恩平18-1油田能量补充开发可行性研究》项目开展成果转化,注水工艺初见成效,能量补充井A14井投产后,受效井A3H井日增油400桶/天,加快了南海东部稠油油藏的开发。
  “历年的科研成果是一个挖掘不尽的宝藏,油田生产遇到的新问题往往能从中找到答案,促进油田增产增效的同时也避免了重复研究。”李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