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2012-09-11]许多人还会记得,在文化大革命前很长的时期里,在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中,"批判"这个词,是很有些恐怖味道的,如果听说谁被点名"批判"了,那就和被"打倒"了是差不多的事情;如果某个作品被"批判"了,那就是这个作品被定为"毒草"了,如此等等。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心目中,"批判"">
当前位置:首页  >  储运工程  >  [学习参考]领导者要有一个“批判”的头脑
储运工程

[学习参考]领导者要有一个“批判”的头脑

2012/9/12 9:13:06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学习时报2012-09-11]许多人还会记得,在文化大革命前很长的时期里,在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中,"批判"这个词,是很有些恐怖味道的,如果听说谁被点名"批判"了,那就和被"打倒"了是差不多的事情;如果某个作品被"批判"了,那就是这个作品被定为"毒草"了,如此等等。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心目中,"批判"就是"打倒","批判"就是全盘否定。于是,"批判"就成为了一种对敌斗争的手段,所以,后来有人甚至提出了"要用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的口号,这样,"批判"就完全成了一种政治斗争的手段。从那个年代到现在,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是,不少人一听说"批判"这个词,还是心有余悸。其实,这是由于对"批判"这个概念曲解而造成的时代悲剧。

  那么,对"批判"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呢?对此,我们可以从近代以来学术著作对这个词的运用中,作一些认真的研究。德国哲学家康德有著名的三部经典著作,即《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著作,也有不少这样的题目,如《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的副标题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哥达纲领批判》;还有郭沫若的《十批判书》,等等。

  从这些书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康德、马克思、恩格斯、郭沫若所使用的"批判"一词,主要是"分析"、"研究"等的意思,而并不是"全盘否定"的意思。就这一点来说,"批判"也是一种认识的方式,与一般的认识,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作为一种认识方式,批判与一般的认识方式不同,这就是它的认识方式更加尖锐,往往是具有剖析、甚至是揭露的特点,因为它充分体现出了辩证法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辩证法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对此,马克思有过极为深刻的揭示:"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从马克思关于辩证法认识方式的这个阐述中,可以看出,这个认识方式体现着强烈的历史感,贯穿着深刻的发展精神,具有很鲜明的革命性质。这就是批判这一认识方式的本质特征,并且正是这一点,使它与各种各样形而上学认识方式形成了鲜明对立。

  我们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认识为例,来做些研究。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时期中,资产阶级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并且按照它自己的面貌创造出了一个新世界;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日益不可调和,那么,资本主义的灭亡也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这个批判性认识,生动地说明了,他对资本主义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资本主义的否定的理解,即对它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就是批判的认识方式的本质特征。

  充分了解批判的认识方式的本质特征,对于克服形而上学认识方式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政治运动的后遗症,在不少人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所谓"论证式"的思维方式。当他们研究某种已有观点、命题、指示等的时候,总是把它们作为"先验正确"的东西确定下来,然后再千方百计地论证它的"正确性"。这样,人们在"论证式"的认识过程中,就成为了一种消极、被动地接受客体。这样的形而上学认识方式,必然培养出一批思想懒汉,而这些缺乏"批判"头脑的思想懒汉们,在关键时刻,往往会因为失去辨别是非能力,而成为引发政治灾难的"拉拉队"。在我国的现代史中,这样的历史教训并不罕见。

  经验教训说明,对那些处于政治风浪中的领导者,坚持辩证法的批判认识方式,有一个"批判"头脑,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这种贯穿着辩证法的批判性认识方式,会使人成为一个清醒的主体,始终保持着独立的认识能力,能够明确地辨别是非。所以,那些具有"批判"头脑的领导者们,在任何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都能够坚持自己的思想见解,而不至于成为错误思潮的应声虫。(宋惠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