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储运工程  >  管道建设管理步入“智能”新时代
储运工程

管道建设管理步入“智能”新时代

2019/6/18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以智能化推进升级管理
  [中国石油报2019-06-17]
  本报讯(记者张舒雅通讯员李媛)6月2日,中俄东线黑河首站四台20兆瓦压缩机设备基础浇筑完成,压缩机组具备安装条件。这是继国内首个最大球阀落户中俄东线后的又一重大进展。
  3371公里长、380亿立方米年输量、极端严寒的天气、极其复杂的地理环境、中俄两国建设标准……这些都没能阻挡智能化管道建设进程。
  创新性成果48项,制定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22项,一系列新管材、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得以验证,施工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接近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实实在在的成绩是最有力的证明。
  中俄东线是我国第三代大口径管道的首条管道,是改革开放长输管道技术成果的具体缩影。中俄东线管道口径达1422毫米,采用X80高强钢,设计承压能力12兆帕,相当于120公斤的重量集中在1平方厘米钢板上。此前,我国建设的管道口径最大为1219毫米。“这样的设计组合在我国天然气管道建设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天然气管道建设业界也很罕见。”管道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姜昌亮表示。
  中俄东线(北段)计划于今年12月1日投产通气。面对施工难度大、工期紧、要求严等挑战,中俄双方业主、参建方、监理方共同瞄准国优工程和智能管道建设目标,全力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力争“零缺陷”。
  为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质量的干扰,在中俄东线管道建设中,中国石油首次全面推广“全自动化焊接+全自动超声波探测+全机械化防腐补口作业”的连续机械化作业,管道焊接、检测、防腐等技术实现了质的突破,有效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推动了管道建设的全面升级。
  “中俄东线工程一共有30万道焊口,将全部采用这种自动焊方式焊接,这在国内是首次。”管道公司中俄东线项目部经理罗志立表示。
  “管道质量容不得半点差错,万无一失都不行。中俄东线全线采用机械化作业,就是尽量减少不可控因素,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管道公司副总工程师张利表示。截至目前,中俄东线已完成焊接826公里。
  新的焊接技术给检测带来一些挑战。“自动焊接有可能产生未熔合缺陷,传统射线监测对未熔合这种缺陷不敏感。”罗志立表示。对此,中俄东线全面推行全自动超声检测,通过计算机软件辅助成像、判别技术,智能精准识别质量缺陷,并实时上传PCM平台,进行远程判定,实现了从“拍X射线胶片”到“数字化扫描体检”跨越,焊口缺陷检出率和监测结果准确度更高。
  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PIS系统)通过与PCM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获取了中俄东线钢管、焊口、防腐层等17类建设期数据。通过数据标准统一,实现了中俄东线建设期数字孪生体构建并向运营期全数字化移交。据了解,PIS系统已经实现了中国石油7万余公里管道数据集中管理,完整性管理覆盖率达100%。
  “这条管道是我国首条智能管道的样本工程,从设计、施工到后期的运行,都与从前不同。这对管道建设管理理念的更新也提出了挑战。”罗志立表示。由此,中俄东线实施“互联网+项目管理”新模式,建设“智能工地”,实现了人员、机具、材料和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控以及数据自动采集上传。
  此外,中俄东线工程实现了关键设备和技术全部国产化。不仅硬件在以往管道关键设备国产化工作的基础上,采用性能指标国际先进的20兆瓦级电驱压缩机组、56英寸全焊接球阀、24英寸干线调压装置等国产化关键设备,还自主研发了核心控制软件PCS,站场数据采集与控制PLC以及安全控制PLC等软件,压缩机组和辅助系统将可实现远程一键启停,为中俄东线“无人站”管理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