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颐:“十二五”石化业进入转型关键期
2010/6/29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6月26日] 近日,在“第二届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表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将进入产业转型的关键期。“石油化工行业要由大变强,不是简单把多少个行业指标在全世界排名第几。我们现在评价石油化工行业,已经不能再用以前‘九五’或者‘十一五’的方式来评价”,白颐告诉记者,我们现在评价一个行业的水平,要评价这个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要评价它对国际国内一体化发展做出的贡献,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真正实力的体现。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石化发展规划将为我国石化下游产业的发展指出方向。白颐表示,“十二五”期间,石油石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调结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目标是实现中国石化行业的“由大变强”,并应对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
白颐透露,在“十二五”规划中,石油石化行业将由制造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向创造型转变,“我们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以全面调整这个行业的结构,提升竞争力,提升技术含量为核心,而不是简单地再把规模作为一个目标,这是最根本的‘十二五’核心任务。”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石油石化发展规划的纲要部分已经基本制定完毕,下一步将针对4个不同行业,对规划进行进一步细化,全部规划预计今年年底制定完毕,之后将由工信部上报国务院。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经过多年发展,产品供应已经由“整体数量短缺”转变为“结构性短缺”。例如,我国2009年甲醇产能2200万吨/年,装置负荷开工率仅为50%,而同期甲醇进口量达到529万吨,聚乙烯、ABS、合成橡胶等石化下游产品2009年的进口量均超过2008年。
一方面是开工率不足,另一方面是下游新型化工材料和精细化学品领域高端产品短缺,产品需要进口。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原料供应受到多重限制,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高端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落后产能仍占较大比重,产业竞争力不强,部分行业缺乏更有力的监管和引导。
有鉴于此,“十二五”期间结构调整的核心任务是,发展高端石化产品,以差异化、高价值的产品技术引领发展,实现原料多元化,加快国际化进程。具体措施有以下四点:
一是使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形成若干个2000万吨级的炼油市场基地,全国炼厂平均规模超过600吨/年,乙醇装置平均规模达到60万吨/年以上,氮肥、农药、氯碱、纯碱、电石等传统行业通过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减少企业数量,提高产业集中度,全国石油和化工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占行业的比重提高到1/3,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企业达到10个以上。
二是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进一步提高油品环保质量,柴油、汽油比例趋于合理,可基本满足国内油品需求,乙烯下游产品专用料比例上升,品种进一步丰富。高浓度化肥比重提高到85%,子午线轮胎、离子膜烧碱、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环境友好性涂料和染料等先进产品的比重明显提升,工程塑料、氟硅材料、聚氨酯等高端石化产品自给率进一步提高等。
三是原料结构更加优化。乙烯原料多元化,煤、重油制烯烃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天然气氮肥的比重有所下降,劣质煤资源和低品位矿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盐化工原料中盐卤利用比例达到80%以上,PVC中乙烯原料法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四是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成品油“北油南运”状况得到改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高,建成若干个2000万吨级炼油、200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煤化工产业向原料产地集中,煤化工“全面开花”的石油得到遏制;原料产地化肥比重提高到60%,专用化肥等深加工和精细化学品向消费地集中,石化园区和石化产业集群的建设更为完善。